那是个秋意浓得化不开的午后,窗外的梧桐叶一片接一片地往下掉。李明坐在书桌前,面前摊着一本写满密密麻麻公式的笔记本,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。
物理竞赛省赛的结果出来了,他只拿了二等奖。就差那么一点点,就能拿到保送名额了。母亲在门外轻轻敲了敲:“明明,吃饭了。”
饭桌上,父亲什么也没问,只是往他碗里夹了块红烧肉。“失败了?”爷爷突然开口,声音沙哑却有力。
李明没说话,只是扒拉着碗里的米饭。
“知道为什么叫你李明吗?”爷爷放下筷子,“明朝有个李时珍,二十七年间翻千山尝百草,终成《本草纲目》。你爸给你取这个名字,就是希望你明白,世上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。”
那天晚上,李明翻来覆去睡不着。他爬起来,打开台灯,又一次摊开那本物理笔记。在扉页上,他重重地写下:“路虽远,行则将至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,李明像是变了个人。天还没亮,他已经在操场上边跑步边听英语听力;课间十分钟,他不是在问老师问题,就是在整理错题本;夜深人静时,台灯下总是他奋笔疾书的身影。
同宿舍的赵强忍不住劝他:“至于这么拼吗?省二等奖已经很厉害了。”
李明只是笑笑,继续低头演算。他知道自己不是天才,那些物理概念他要比别人多理解好几遍才能吃透。有时候一道大题能卡住他整整一个晚自习,草稿纸撕了一张又一张。
转折发生在一个周三的下午。物理老师带来消息,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增设了一个创新实验奖,不限名额,只要项目足够优秀。
“你的动手能力一直很强,”老师说,“不妨试试。”
李明犹豫了。准备竞赛已经占据了他全部时间,哪还有精力搞创新实验?那天晚上,他破天荒地没有刷题,而是去了学校实验楼。透过窗户,他看见实验室里各种仪器安静地摆放着,仿佛在等待什么。
突然,他想起前几天在杂志上看到的一种新型太阳能材料,一个念头闪过脑海。
从那天起,李明的时间被分割成了两半。一半给理论复习,一半给实验设计。他跑遍城市的图书馆查资料,缠着物理老师请教问题,甚至壮着胆子给大学的教授发邮件求助。
实验进展并不顺利。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提高光能转换效率,他试了十几种材料组合,都以失败告终。
距离提交截止日只剩一周时,李明的实验再次失败。看着烧杯里又一次失败的样品,他颓然坐在地上,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。也许赵强是对的,有些人注定无法达到顶峰。
他收拾好东西,提前回到宿舍。经过书桌时,瞥见物理笔记扉页上的那句话:“路虽远,行则将至。”
第二天,李明又出现在了实验室。这次,他换了一个思路,从最基本的光学原理重新开始推导公式。离截止只剩三天时,他意外发现之前忽略的一个变量——温度对材料导电性的影响。
重新调整参数后,实验终于成功了。当仪表盘上的数字稳稳地停在预期值时,李明冲出实验室,在走廊里连转了好几个圈。

颁奖典礼上,当听到自己的名字时,李明恍惚了一下。他走上台,接过创新实验特等奖的证书,台下掌声如雷。
后来,李明如愿被心仪的大学提前录取。离校前,他在那本物理笔记的最后一页添了一句:“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,而是坚持了才看到希望。”
很多年后,已经成为材料科学专家的李明回母校做讲座。有个学生问他:“是什么支撑您走过最艰难的日子?”
李明笑了笑,讲起了那个秋日的午后,讲起了爷爷的话,讲起了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晚上。
“追求的意义不在终点,而在路上的每一步。”他说着,目光越过教室的窗户,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在实验楼里忙碌到深夜的少年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