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,再挤挤吧,这日子总能过下去的。

老陈盯着桌上那几张薄薄的钞票,眉头拧成了疙瘩。这个月厂里效益不好,工资又拖了,老婆的药费、儿子的补习班、下个月的房租……每一笔都像催命符。他叹了口气,把最后一口烟抽完,劣质的烟草味呛得他咳嗽起来,肺里火烧火燎的。捉襟见肘,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这个词的重量,衣服破了能缝,口袋空了,心也跟着空了。

晚上,他看着儿子趴在昏暗的灯下写作业,铅笔头短得都快握不住了,孩子却舍不得扔,用废纸卷了一层又一层。老陈心里那根绷到极限的弦,“啪”一声断了。不能这么下去了。

他没什么大本事,就是以前在厂里电工班待过几年,手还算巧。第二天,他翻出积灰的工具箱,把家里那台总是吱呀乱响的老旧落地扇给彻底拆了。清灰、上油、更换了一个小电容,插上电,风扇居然安静又有力地转了起来。邻居王婶来串门,一看这情形,拍着大腿说:“老陈,你这手艺行啊!我家那台微波炉热饭总半生不熟,你能给瞧瞧不?我给钱!”

就这一句话,点亮了他。老陈忽然想到,这片老小区住的多是老人和租客,家电坏了,找官方维修贵,扔了又可惜。他能不能干?

说干就干。他在小区公告栏贴了张手写的纸条,字迹歪扭却清晰:“老街坊电器快修,小问题不收钱。”一开始没什么人问,他就免费给门口修鞋的老头修好了收音机,给楼上大学生修好了笔记本电脑的充电口。名声,就这么靠着口碑一点点攒了起来。

他修东西实在,不坑人,小毛病真的不收钱,换零件也尽量找性价比高的。慢慢的,“老陈电器”在这片儿有了名气。他从自家阳台搬到了小区一个废弃的自行车棚角落,工具摆得整整齐齐。

最大的转机来了。附近一个快餐店的老板,店里三台冰柜同时罢工,食材眼看要坏,急得跳脚。找了大公司,说维修费够买台新的。老板经人介绍,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找到老陈。老陈带着工具泡在店里一整夜,查线路,换压缩机,汗流浃背。天蒙蒙亮时,三台冰柜重新冒出冷气。老板激动地当场塞给他一个厚厚的红包,老陈只收了事先谈好的费用。

这一单,让他彻底打了翻身仗。快餐店老板把他介绍给了整条街的商户。

随机图片

如今,老陈租下了一个小门面,还带了个徒弟。他依旧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,工具箱里还是那些老伙伴。偶尔,他还会想起那段捉襟见肘的日子,不是唏嘘,而是感激。是那种被逼到墙角的绝望,逼着他睁开了眼睛,发现了自己那双布满老茧的手,原来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。

逆袭哪有什么神话,不过是在看不到路时,用手硬生生刨出了一条缝隙,然后拼尽全力,挤了过去。光亮,自然就照了进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