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两点的内科病房,走廊尽头的声控灯随着护士小林的脚步声忽明忽暗。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走到3床王大爷的病床前——荧光绿的监护仪屏幕上,心率曲线像条温顺的小蛇,平稳地起伏着。王大爷是胃癌术后第三天,生命体征刚稳定下来,今晚由小林负责特护。
“大爷,您睡得还好吗?”小林轻声问。王大爷眼皮都没抬,嘟囔着“挺好”,呼吸均匀。小林放心地转身,想把缠绕在一起的导联线理整齐。监护仪的侧边有个新设计的触摸式快捷键区,她的手指不经意间划过一个红色的“模拟除颤测试”图标——这是厂家为了方便医护人员测试除颤功能设置的,本应需要长按确认,可今晚的设备似乎有点“敏感”。

“滴滴——请注意,检测到室颤,准备除颤!”
尖锐的警报声像一把冰锥刺破深夜的宁静!监护仪屏幕瞬间变红,开始倒计时:“10、9、8……” 小林的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了,她眼睁睁看着电极片贴在王大爷胸口,监护仪默认的低能量除颤程序正在启动。“不!不是的!”她尖叫着想去按取消键,却因为慌乱,手指抖得根本按不准。
“怎么了?!”值班医生张姐(张慧)像一阵风从办公室冲过来,白大褂的衣角都没来得及整理。她一眼就看到监护仪的除颤倒计时,心脏骤停般的窒息感后,瞬间冷静下来——王大爷的脸色虽然因为惊吓有些发白,但胸廓还在起伏,不像是真的室颤!
张姐一个箭步冲到监护仪前,右手死死按住“紧急停止”键,左手同时掀开王大爷的被子检查:“王大爷!王大爷!能听到我说话吗?”
电流脉冲“嗡”地一声(其实是低能量模拟放电,但视觉和听觉冲击极强),王大爷浑身猛地一哆嗦,像被蛰了一下,猛地睁开眼,嘴唇嗫嚅着:“咋…咋了?打雷了?”
“没事没事!”张姐一边安抚,一边快速摸颈动脉——搏动有力,又瞥了一眼监护仪实时数据:心率102,血压150/90,虽有波动,但绝不是室颤的波形。她松了口气,却又瞬间拧紧眉头:“小林,到底怎么回事?”
小林的眼泪“唰”地掉下来,声音带着哭腔:“我…我就是想理一下导联线,可能碰到了那个红色的测试键…我以为是普通的设置键…我真的不知道会这样…” 她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,愧疚和恐惧像潮水般淹没了她。
张姐没再责备,先蹲下来握住王大爷的手:“王大爷,您别紧张,机器有点小故障,我们马上修好,您再歇会儿,啊?” 王大爷惊魂未定地点点头,眼神里还残留着一丝茫然。张姐又对小林说:“快去叫设备科李工,顺便把备用监护仪推过来。”
设备科的李工披着外套赶来时,天刚蒙蒙亮。他抱着笔记本电脑连接监护仪,一番检测后,眉头也皱了起来:“这款新机型的触摸屏灵敏度太高了,加上导联线拉扯时的震动,系统误把‘整理导线’的动作识别成了‘紧急除颤’的手势指令…而且默认的测试模式没关,才触发了除颤程序。” 他现场升级了系统固件,调整了触摸灵敏度,还在除颤键旁贴了张醒目的黄色便签:“非紧急情况,禁止触碰!测试需长按+密码确认!”
第二天早上,王大爷的儿子来探视,张姐主动把事情经过和处理结果说了一遍,连连道歉。王大爷却笑着摆摆手:“闺女,别往心里去,我这老骨头命硬,吓一跳而已,你们反应快,我没事!” 他还调侃,“就当这机器给我来了个‘电动按摩’,醒盹儿了!”
晨会上,小林红着眼圈做了深刻检讨。护士长语重心长地说:“监护仪是救命的武器,但操作失误就是要命的隐患!以后大家必须严格按照SOP(标准操作流程)来,设备有任何疑问,第一时间上报。宁可多问一句,也别心存侥幸!” 小林用力点头,心里暗暗发誓:以后每次操作设备前,都要像敬畏生命一样,敬畏每一个按钮、每一项设置。
阳光透过窗户照进病房,王大爷的监护仪屏幕上,心率曲线重新变得温顺。这场“乌龙”除颤像一记警钟,敲在了每个医护人员的心上——再先进的设备,也需要人的谨慎与敬畏,才能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铠甲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