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的市中心医院,心外科手术室的无影灯已亮起,像枚巨大的银色月亮悬在手术台上方。消毒水的清冷混着器械的金属气息,巡回护士小陈正最后一次调试仪器,白大褂下摆随动作轻晃。

“李姐,张大爷麻醉诱导顺利,生命体征暂时平稳。”麻醉科主任李薇俯身盯着监护仪,声音带着刚起床的沙哑,却透着专业的冷静。今天的手术是72岁张建国大爷的心脏瓣膜置换——老人冠心病、高血压缠身,每一步都如踩刀尖。
主刀医生王浩穿着铅衣,下颌线绷得紧紧的:“老李,准备就绪,我们开始。”
手术器械碰撞声、吸引器“滋滋”声交织。李薇的目光始终锁在麻醉深度监测仪上——那台能实时显示脑电活动的精密仪器。屏幕上,脑电曲线原是平静湖面,偶泛细碎波纹,这是理想的麻醉深度。
当王浩的手术刀触及心脏关键区域,监测仪上的曲线突然畸变:原本的波纹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长长“平线”,夹杂着短暂剧烈的电活动爆发——典型的爆发抑制!
“滴滴——”监测仪尖锐报警,心率从75骤降至58,血压随之跌落。
王浩动作猛地一顿,抬头看李薇:“怎么回事?”声音里的紧张几乎绷断空气。
李薇心跳漏拍,却瞬间冷静。她盯着屏幕,手指在麻醉机面板上飞快调整:“麻醉过深,脑电抑制了。减丙泊酚剂量,加血管活性药!”沉稳的声音像定心丸,压下手术室里的慌乱。
实习医生小张额头冒汗——他清楚,爆发抑制持续下去,患者脑功能、循环都会崩盘,手术随时终止。
李薇的目光在脑电曲线与生命体征间切换:丙泊酚剂量下调后,“平线”开始缩短,爆发频率降低。她又微调镇痛药剂量,确保镇痛足够,避免疼痛引发应激。
“心率回升到68,血压稳住了!”小陈盯着监护仪,语气雀跃。
王浩深吸一口气,重新执刀,动作更稳:“老李,谢了。”
李薇没回头,嘴角几不可查地扬起:“专心你的手术,这里有我。”她的手指仍搭在监测仪旋钮上,像破译密码的专家,解读着患者大脑的每一个信号。
接下来的一小时,手术室只剩器械轻响与仪器低鸣。李薇的眼睛几乎没眨,看着脑电曲线逐渐恢复成规律的“安全波纹”——爆发抑制的“警报”彻底解除。
当王浩缝合完最后一针,宣布“手术成功”时,李薇才长长舒气,后背的白大褂早已汗湿。她走到手术台边,看着监护仪上平稳的数值,悬着的心终于落地。
手术室门开,家属们焦急的脸挤在门口。李薇摘下口罩,露出疲惫却欣慰的笑:“手术很成功,大爷的麻醉也很平稳,放心吧。”
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,落在无影灯的金属外壳上,反射出温暖的光。李薇知道,每一次麻醉深度的精准调控,每一次对“爆发抑制”的及时干预,都是在和死神抢夺时间。而那台监测仪,是她最可靠的“战友”,帮她读懂患者大脑的密码,在无影灯下织就一张安全的网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