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影灯的光晕下,心脏外科手术室里气氛凝重。主刀王主任的手术刀在患者胸腔内精准游走,而麻醉科李医生的目光,正紧紧锁定在神经刺激仪的屏幕上。这台复杂的瓣膜置换术已进行了四个小时,患者体内的肌松药药效即将衰减,但必须精准判断“松”与“紧”的临界点——这就需要依靠神经肌肉监测里的强直刺激技术。

“小张,准备给尺神经做强直刺激,频率50Hz,持续5秒。”李医生的声音沉稳,手指却微微调整着刺激仪的参数。年轻的护士小张熟练地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腕部尺神经区域,仪器发出轻微的“滋滋”声,一道微弱的电流瞬间刺激了神经。

“拇内收肌收缩幅度衰减20%,TOF(四个成串刺激)计数3/4……”小张快速报出数据,李医生眉头微蹙:“比预计的慢了点,患者术前有过低钾血症,肌松代谢可能受影响。再等十分钟,重复强直刺激,密切关注PETCO₂和肌氧饱和度。”

随机图片

时间仿佛被拉长,每一秒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。王主任的手术进入收尾阶段,缝合心包的动作越来越快,却不忘瞥一眼监测仪:“老李,肌松要是没回来,拔管风险可不小。”李医生点点头,目光始终没离开那个小小的刺激探头——它连接的不仅是电极,更是患者术后呼吸的“安全绳”。

十分钟后,第二次强直刺激启动。这一次,屏幕上的肌肉收缩曲线衰减幅度降到了10%,TOF计数4/4。“可以了,王主任,肌松恢复达标,关胸吧!”李医生的声音里透出一丝轻松。小张连忙记录下最后一组数据,指尖因紧张微微出汗,却仍精准地标记着时间点。

手术结束,患者被平稳送入ICU。李医生摘下口罩,额头的汗珠滑落:“今天这例多亏了强直刺激的精准监测,要是凭经验判断,很可能就误拔管了。”小张若有所思:“李老师,我以前以为肌松监测就是看看呼吸,没想到强直刺激能这么直观地反映神经肌肉的‘力量’。”

李医生笑了笑,指着仪器:“这就像破译神经的密码,强直刺激的衰减程度、TOF的反应,都是肌肉给我们的‘信号’。尤其是这类复杂手术,肌松药残留哪怕一点点,都可能让患者在术后‘喘不上气’。我们得靠这些‘密码’,把安全牢牢握在手里。”

夕阳透过ICU的窗户洒进来,患者的监护仪上,各项指标平稳。李医生知道,每一次神经肌肉监测的精准操作,都是在为生命的复苏铺就一条清晰的路。而那台小小的刺激仪,和它发出的强直刺激信号,正是这条路上最可靠的“导航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