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的市一院检验科,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与试剂的混合气味。李姐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盯着眼前的凝血分析仪——这台伴随她十几年的“老伙计”,此刻屏幕上的数字却让她心头一紧。
“李姐,你看这个!”实习生小周的声音带着颤抖,指着刚出的报告,“3床的纤维蛋白原结果……是0.00g/L?”
李姐凑近,屏幕上“FIB:0.00”几个字像针一样扎进她的眼睛。纤维蛋白原,凝血瀑布的关键一环,正常人哪怕是重症肝病患者,也极少会低到检测不出。3床是个准备剖宫产的产妇,术前凝血筛查出现这个结果,意味着什么?大出血风险?手术叫停?
“先别慌。”李姐压下心头的惊涛,声音尽量平稳,“把标本拿过来,我看看。”
小周手忙脚乱地取出标本管,李姐拧开盖子,凑近闻了闻,没有异常气味;晃了晃,血浆部分似乎有点浑浊,不像正常的淡黄色。“重新离心!”她沉声说,同时调出仪器的质控记录——上午的质控是过的,试剂也在有效期内。
离心机嗡嗡转动,李姐的大脑飞速运转:纤维蛋白原零值,可能的原因?标本凝固?抗凝剂不足?还是仪器检测通道故障?她想起三年前,一个肿瘤患者的标本因为护士抽血后忘记颠倒混匀,导致局部凝固,纤维蛋白原被消耗,结果也低得离谱。
离心结束,李姐取出标本,血浆依然浑浊,甚至能看到细微的凝块。“小周,你看,标本有凝块!”她指着管壁上的絮状物,“重新采集!这次一定要嘱咐护士,抽完立刻颠倒8次,抗凝剂和血液比例严格1:9!”
小周脸涨得通红,点头如捣蒜,抓起新试管就往病房跑。李姐则调出3床的病历,产妇孕期一切正常,没有出血史,也没有肝病。这更印证了标本出错的可能——如果是病理性的零值,临床症状早就该出现了。

半小时后,小周气喘吁吁地拿回新标本。李姐亲自上机操作,离心机再次启动,这次的血浆清亮透亮。仪器开始检测,数值一点点跳出:FIB:2.85g/L,正常范围!
李姐长舒一口气,后背早已被冷汗浸湿。她拍拍小周的肩膀:“记住,凝血结果异常,先看标本。机器不会说谎,但标本会‘骗人’。这0.00的背后,可能是一个操作失误,也可能是一条生命的危机。”
窗外的夜色更深了,检验科的灯依旧亮着。那台凝血分析仪安静地运转着,仿佛在诉说着无数个与“异常值”搏斗的日夜——每一个数字的背后,都是检验人对生命的敬畏,和对细节的执着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