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幕低垂,市一院检验科的灯还亮着,老旧的血液分析仪“迈瑞BC-6800”发出规律的嗡鸣,像个不知疲倦的卫士。王姐揉了揉酸胀的眼睛,端起保温杯抿了口浓茶——今晚的急诊样本格外多,实习医生小李正对着电脑屏幕,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,试图把最后一份报告的备注填完。
“叮——”仪器突然发出尖锐的报警声,红色的“异常提示”在屏幕上闪烁。小李吓了一跳,差点碰倒旁边的采血管:“王姐!3床的样本,有核红细胞……结果显示‘无法分类’,还报了‘有核红细胞计数异常升高’!”
王姐放下杯子,快步走过去。屏幕上,那个刚从儿科病房送过来的新生儿血常规结果里,有核红细胞(NRBC)的数值赫然标着“12/100WBC”,而参考范围是“0”。她眉头一皱,调出直方图和散点图,图形边缘模糊,像被水墨晕染过。“不对劲,”王姐的声音沉了下来,“新生儿的有核红细胞一般出生后几天会迅速下降,这个患儿才出生36小时,数值这么高,得镜检复核。”
小李连忙把样本推上显微镜,调焦、移动载玻片,视野里的红细胞果然“不老实”——一个个带着紫色细胞核的红细胞挤在白细胞中间,像慌乱中穿错了衣服的孩子。“真的好多……”小李倒吸一口凉气,“正常新生儿就算有,也很少超过3个,这都12了,会不会是仪器故障?”
“仪器刚做过质控,没问题。”王姐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开患儿的电子病历:患儿叫朵朵,女,因“生后皮肤黄染加重12小时”入院,母亲血型O型,父亲A型,黄疸指数(TBIL)高达320μmol/L,血红蛋白(Hb)只有95g/L。王姐心里咯噔一下,拿起电话拨通儿科值班医生的号码:“张医生吗?我是检验科王姐,3床朵朵的血常规,镜检发现有核红细胞显著增多,结合她的黄疸和贫血,高度怀疑ABO溶血症,建议加急做Coombs试验和血型抗体效价!”

电话那头的张医生声音急促:“正准备找你们呢!孩子黄疸进展太快,我们怀疑溶血,但需要检验支持。你们的结果太关键了,我马上安排!”
挂了电话,小李还是有些不安:“王姐,有核红细胞增多除了溶血,会不会是……白血病?”王姐摇摇头,指着显微镜:“你看这些有核红细胞,形态还算规整,没有恶性增殖的怪异形态,更像骨髓应急造血,为了弥补溶血丢失的红细胞。但必须结合临床,不能漏诊,也不能误诊。”
凌晨三点,检验科的灯依旧亮着。王姐收到了儿科的反馈:Coombs试验阳性,血型抗体效价1:256,确诊ABO新生儿溶血症。医生给朵朵用了丙种球蛋白和蓝光治疗,今早的复查血常规里,有核红细胞降到了5/100WBC,Hb开始回升,黄疸也慢慢退了。
第二天早上,朵朵的妈妈抱着孩子来检验科门口道谢,眼里还带着血丝,却笑得温柔:“医生说要是没你们及时发现,孩子可能要换血了……谢谢你们救了我女儿。”王姐摆摆手,心里却暖暖的。她看着小李,这个昨晚还紧张得手抖的实习生,现在眼神里多了份笃定:“记住,仪器是工具,但临床思维和手工复核,才是我们检验科医生的‘眼睛’。每一个异常数值的背后,都是一个等着被帮助的生命。”
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分析仪上,它依旧嗡嗡作响,只是这一次,王姐和小李都觉得,这声音里藏着更多的温度和责任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