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,市一院检验科的灯还亮着,只有老陈和实习生小林。老陈揉了揉酸涩的眼,盯着生化分析仪的屏幕——那台服役八年的“老兵”,正处理一份急诊血清样本,检测淀粉酶。突然,屏幕上的反应曲线像失控的弹簧,猛地窜高,数值飙到了报警阈值的三倍!

“小陈,快来看!”老陈的声音带着急促。小林凑过来,倒吸一口冷气:“陈老师,这…这曲线怎么回事?仪器坏了?”

老陈没说话,迅速调出仪器日志,又检查了试剂舱。“试剂刚换的,批号没问题。”他沉吟着,重新扫码,把那份贴着“急”字的样本放进进样口。机器嗡鸣着,曲线再次疯长,峰值比第一次更陡。

急诊室的电话响了,是张医生:“老陈,那个急性腹痛的病人,淀粉酶结果出来没?怀疑胰腺炎,等着确诊呢!”老陈捏着听筒,眉头锁得更紧:“张医生,仪器出了点状况,曲线异常,我再查,十分钟内给你准信!”

挂了电话,老陈让小林把同批次的质控品拿来。质控品上机,曲线平稳得像湖面,数值完美落在靶值范围内。“仪器没问题,问题在样本或试剂?”小林喃喃。老陈忽然想到什么,戴上手套,小心翼翼倒出一点血清样本——浑浊,带着细微的絮状物。“小陈,你闻闻?”小林凑近,一股淡淡的酒精味混着蛋白变性的腥气。

“病人酗酒?”小林猜测。老陈摇头:“酗酒会影响,但曲线不会这么疯。再想想,胰腺炎合并什么会让淀粉酶检测异常?”他翻出《临床生化检验》,指尖划过书页:“…脂血?或者…样本处理时的污染?”

他快步走到样本前处理区,发现刚才的血清是从抗凝管倒出的!“糟了!”老陈拍了下大腿,“抗凝剂里的肝素会抑制淀粉酶活性?不,不对,肝素对淀粉酶的影响是…等等,抗凝管的样本如果没分离好,纤维蛋白原析出,会堵塞检测通道?或者,抗凝剂和试剂发生了化学反应?”

他立刻重新采集了一份血清(非抗凝),加急处理。新样本上机,老陈和小林屏住呼吸。曲线缓慢爬升,峰值稳定在正常参考值的五倍——这符合重症胰腺炎的表现!老陈长舒一口气,立刻打电话给张医生:“结果出来了,淀粉酶显著升高,结合临床症状,胰腺炎没跑了!赶紧上治疗!”

随机图片

电话那头传来张医生的感谢,老陈挂了电话,看着屏幕上终于“温顺”的曲线,对小林说:“记住,仪器是工具,但临床思维和样本细节,才是诊断的眼睛。刚才那曲线骤升,是抗凝样本里的纤维蛋白析出,干扰了光学检测,加上酒精导致的蛋白变性,才让曲线失控。下次遇到,先看样本类型!”

窗外的夜色渐淡,检验科的灯依旧明亮,老陈的话,像一颗种子,落在小林心里,关于责任,关于细节,也关于那台“老兵”仪器背后,人与人、人与技术的默契交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