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到尿常规报告的瞬间,我盯着“尿潜血:强阳性(3+)”的字样,指尖不受控地发抖。检验科窗口旁,那台银灰色的尿液分析仪还在规律地“滴滴”作响,吐出一张张带着警示的报告单,而我手里的这张,像烙铁般烫得掌心发麻。
三天前,连续加班两周后,我被腰酸、尿频的症状拖进了社区医院。尿常规检查时,护士将我的尿样放进那台仪器——它屏幕上的数字飞快跳动,我还天真地以为只是普通尿路感染。直到医生拿着报告,眉头拧成了疙瘩:“小张,你的尿潜血强阳性,必须去大医院做尿红细胞形态、肾功能和泌尿系B超,排除肾脏或尿路的器质性病变。”
“器质性病变”四个字像冰锥扎进耳朵。走出诊室,走廊里的消毒水味突然变得刺鼻。我疯了似的百度“尿潜血强阳性”,词条里“肾炎”“膀胱癌”“肾衰竭”的字眼让我浑身发冷。半年前体检还一切正常,短短几个月,身体怎么就成了这样?
接下来的一周,我像个游魂。请假跑遍三甲医院,第二次尿常规复查,尿液分析仪再次给出“3+”的判决。医生看着我苍白的脸,放缓语气:“先别慌,结石、感染甚至剧烈运动都可能引起潜血,但强阳性持续存在,必须排查病因。”
做尿红细胞形态分析时,我看着尿液被离心、涂片,在显微镜下放大。检验科医生的声音传来:“红细胞异形率超80%,考虑肾小球源性血尿。”那一刻,眼泪差点涌出——我最怕的“肾炎”似乎有了指向。
肾功能检查前一夜,我睁眼到天亮。抽血时,针头扎进血管,我却感觉不到疼,满脑子都是“肌酐升高”“尿毒症”的可怕想象。直到拿到报告,肌酐、尿素氮都在正常范围,我才虚脱地靠在墙上,大口喘气。

最后的泌尿系B超,医生在我腹部涂着凉凉的耦合剂,探头滑动时,我紧张得屏住呼吸。“左肾下盏有个3mm的结石,”医生的声音响起,“结合尿红细胞形态,考虑是结石摩擦肾盂黏膜,导致肾小球微小损伤引发的潜血。”
拿着所有报告回到肾内科,医生笑着说:“问题不大,小结石多喝水、吃点排石药就能排出,肾小球的轻微损伤也会随结石排出慢慢恢复。但你得记住,这是身体给你的警告,别再拿健康换业绩了。”
走出医院,阳光洒在身上,我第一次觉得如此温暖。摸了摸口袋里的排石药,又看了看手机里那些被焦虑催生的“肾病科普文”,突然想笑又想哭。那台冷冰冰的尿液分析仪,像个严苛的考官,用“强阳性”的警示,把我从透支健康的轨道上拽了回来。
如今,我的水杯永远装得满满的,办公桌上的咖啡换成了菊花枸杞茶,下班后的健身房成了常驻地。我知道,那抹“强阳性”的警示,终将在健康的生活里,淡成一道提醒的疤痕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