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的检验科,只有微生物室的灯还亮着。张姐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盯着“智微 - 9000”鉴定仪的屏幕——进度条卡在85%,旁边的红色警示灯像颗不安分的心脏,突突地闪。急诊ICU送来的脓毒症患者,血培养瓶里的菌落形态诡异,常规抗生素砸下去如石沉大海,患者血氧还在持续下跌。

“张姐,仪器提示‘未收录菌种,需人工复核’。”实习生小林的声音带着哭腔,她刚毕业,第一次遇上这种“超纲题”。张姐踱步过去,培养箱里的血平板上,菌落呈灰绿色,边缘像融化的蜡,接种环一碰,粘稠得像劣质胶水。革兰染色后,显微镜下的菌体形状怪异,既非典型球菌也非杆菌,排列成松散的星状。
“智微 - 9000”号称能覆盖99%的临床菌株,这次却栽了。张姐调出原始数据:生化反应里触酶试验弱阳性,氧化酶却强阳性,碳源利用图谱更是混乱——既像土壤菌,又像深海弧菌,数据库近万条序列都对不上。
急诊科李医生的电话又来了,语气急促:“张老师,患者血压降到70/40了,升压药快扛不住!到底是什么菌?能不能上广谱?”张姐捏紧电话:“别盲目!广谱抗生素杀不死它,反而会养出更凶的耐药株!再给我半小时!”
她忽然想起三年前的病例,潜水员感染的海洋创伤弧菌菌落是黄色的,可眼前这个……张姐让小林把菌落接种到TCBS琼脂上,怪事发生了:菌落竟变成亮蓝色,还散发极淡的杏仁味。“杏仁味?”张姐心里一咯噔,翻出尘封的《罕见病原菌图鉴》,手指飞快滑动,突然停在“食脑水菌”条目旁——这是东南亚潮湿环境中发现的嗜神经菌,会伪装成常见菌逃避检测!
张姐立刻调整鉴定仪参数,开启“深度测序”模式。仪器风扇轰鸣,屏幕上的碱基序列如瀑布般滚动。半小时后,一个匹配度92%的序列跳了出来——果然是食脑水菌的变种,对多粘菌素B敏感!
李医生接到消息时,天刚蒙蒙亮。多粘菌素B注入患者体内,监护仪上的指标开始回升。检验科里,张姐和小林瘫在椅子上,望着窗外晨曦。“记住,”张姐拍了拍小林的肩,“仪器是眼睛,但真正的答案,藏在每一个异常的菌落形态里,藏在我们敢质疑‘数据库’的勇气里。微生物的世界,永远有惊喜在等我们。”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