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夜,市一院内科病房的走廊里,消毒水的味道混着窗外的湿意,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。护士站的灯牌亮着幽绿的光,小张护士抱着刚从检验科取来的电解质报告单,一路小跑冲进医生办公室,额前的碎发都被汗水濡湿了。

“李医生!王大爷的电解质结果……有点奇怪!”小张把报告单拍在桌上,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。

李医生放下手中的病历,推了推眼镜,目光落在那张A4纸上。68岁的王建国大爷,慢性心衰伴肾功能不全,这天突然胸闷加重,心率快到120次/分。李医生怀疑电解质紊乱诱发了心律失常,急查了钠、钾、氯。可报告单上的数字却像个恶作剧:血清钠(Na⁺)2.3mmol/L血清钾(K⁺)145mmol/L

“不可能!”李医生的声音陡然拔高,手指用力点在数值上,“钾超过6.5就有心脏骤停风险,钠低于130会神志不清,可王大爷现在意识清楚,只是心率快,这数值完全反了!”他猛地抬头,看向小张,“你确定是王大爷的标本?仪器没报错?”

小张使劲点头,又使劲摇头:“我看着检验科老师用的是新试管,扫码也扫的王大爷的腕带……仪器没亮红灯,打印结果时很正常。”

李医生的心沉了下去。他快步走向病房,王大爷正半靠在床头,虽然呼吸有些急促,但眼神清明,还能和家属唠几句家常。“王大爷,您现在有没有觉得头晕、手脚发麻?”李医生俯下身,捏了捏老人的手——温热、有力,完全不像是严重低钠血症的表现。

回到办公室,李医生拨通了检验科的电话,语气带着职业性的严肃:“张老师,内科5床王建国的电解质结果,钠钾数值是不是搞反了?或者仪器出问题了?患者症状和结果不符。”

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,传来检验科张老师略带疑惑的声音:“不可能吧?我们的电解质仪上周才校准过……不过,你这么说的话,我再复查一下标本。”

随机图片

半小时后,检验科的电话打了回来,张老师的声音带着一丝懊恼:“李医生,不好意思!刚才仪器的钠钾通道校准参数不知怎么被误改了,导致检测时通道反转了!重新校准后,正确结果是钠142mmol/L,钾3.8mmol/L,都在正常范围!我们马上把新报告送过去,实在抱歉!”

李医生挂了电话,长长舒了口气,后背的衬衫已被冷汗浸湿。他走到窗边,雨还在下,但心里的阴霾却散了。小张护士也凑过来,后怕地说:“幸好您经验丰富,没直接按那个错误结果用药,不然给王大爷补钠排钾,真出大事了!”

李医生点点头,指尖摩挲着那份作废的报告单,上面的错误数值像一个警钟。“仪器再先进,也得靠人去把关。临床症状和检验结果不符时,一定要多问几个‘为什么’,这是对病人的负责。”

病房里,王大爷的心率渐渐平稳下来,家属感激的目光透过门缝传来。李医生知道,这场由一台“闹脾气”的电解质分析仪引发的虚惊,不仅是一次仪器故障的教训,更是对所有医者的提醒:在冰冷的数字和先进的设备背后,永远要有一颗温热而严谨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