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的风带着凉意,张姐却觉得手里的体检报告烫得惊人。她坐在社区医院的长椅上,指尖死死掐着那张薄薄的纸,上面“肿瘤标志物”一栏的几个向上箭头,像几把冰冷的钩子,把她的心脏拽得生疼。CEA、CA125、CA199……这些陌生的字母此刻成了催命符,每一个都在尖叫:“癌症!”
她今年四十七岁,在国企做行政,生活规律得像钟表。唯一的“毛病”是上个月淋了场雨,得了场重感冒,咳嗽了快两周,还总觉得胃里隐隐作痛。体检时医生说“小问题,炎症可能大”,可报告上这一片飘红,怎么看都不像“小问题”。
回家的路,脚步像灌了铅。开门时,丈夫老陈正在厨房炖汤,氤氲的热气里飘着肉香,可张姐只觉得窒息。“报告……出来了。”她声音发颤,把纸递过去。老陈擦着手接过,眼镜滑到鼻尖,他眯着眼逐行看,脸色一点点变沉,最后停在肿瘤标志物那页,半天没说话。
“会不会……弄错了?”老陈的声音干涩,“要不,咱去大医院再查一次?”
一夜无眠。张姐闭着眼,却满脑子都是网上搜的“肿瘤标志物全高 生存期”,那些触目惊心的字眼让她浑身发冷。她开始回忆自己的家族史,爷爷是肺癌走的,阿姨得过乳腺癌……恐惧像藤蔓一样缠住她,连呼吸都带着痛。

第二天,老陈请了假,陪她直奔市一院。挂号、排队,每一分钟都像在油锅里煎熬。诊室里,白发苍苍的李主任推了推眼镜,仔细看了报告,又问了她近期的症状:咳嗽、胃痛、体重有没有下降。“先别慌,”李主任的声音很稳,“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就是癌,炎症、良性疾病也会引起假阳性。你这个情况,结合你之前感冒、胃痛的症状,炎症可能性不小,但为了保险,我们做个全面检查。”
接下来的一周,张姐像个陀螺,CT、胃镜、腹部超声、炎症指标……一项项检查做下来,每等一个结果,心就揪紧一分。老陈跑前跑后,默默帮她整理检查单,眼神里的担忧从未散去,却总笑着说:“肯定没事,就是吓自己。”
拿到所有报告那天,阳光正好。李主任拿着一沓单子,指着CT报告上“肺部少许炎症”、胃镜显示“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”的结论,解释道:“你看,肺部炎症和胃炎都可能刺激标志物升高。炎症指标也偏高,说明身体还在和感染‘打仗’。肿瘤相关的影像检查都没发现病灶,基本可以排除恶性肿瘤了。回去好好治炎症,过段时间复查,标志物应该就降下来了。”
张姐愣了几秒,眼泪突然涌了出来——不是悲伤,是劫后余生的庆幸。老陈紧紧握住她的手,掌心的温度滚烫而踏实。
走出医院,秋阳暖烘烘地洒在身上。张姐深吸一口气,空气里仿佛都带着重生的味道。她知道,这场由一张报告掀起的惊涛骇浪,终于在科学的检查和医生的耐心解释下,归于平静。但它留下的印记,会让她更懂得珍惜健康,也明白:医学的数字背后,藏着的不只是冰冷的指标,还有人性的温度和生命的希望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