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哲坐在医院肝病科的走廊长椅上,指尖还残留着刚抽完血的刺痛。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阳镀上金边,可他心里却像压着块冰——三天前照镜子时,他惊恐地发现眼白泛起了橘子皮般的黄,皮肤也像蒙了层蜡,连晨尿都浓得像隔夜的普洱茶。朋友开玩笑说他“自带黄疸滤镜”,他才慌了神,请了假直奔医院。

检验科的打印机“咔嗒”吐出那张A4纸,阿哲的目光瞬间被“胆红素”那栏钉住——总胆红素342μmol/L(参考值1.7-17.1),直接胆红素128μmol/L(参考值0-6.8),间接胆红素214μmol/L(参考值1.7-10.2)。每个数值都像失控的火箭,冲破了正常范围的天际,旁边的箭头刺目地朝上翻着跟头。他大脑“嗡”的一声,手里的报告纸几乎要被汗湿的指缝捏碎。

随机图片

“医生!您看看这个!”阿哲冲进诊室,把报告拍在桌上。张医生推了推眼镜,眉头瞬间拧成了麻花:“胆红素爆表了!正常肝脏处理胆红素就像拧毛巾,你这数值说明‘毛巾’快拧不动了,胆汁都反流到血液里了。赶紧住院,查肝炎病毒、做肝胆B超,排除急性肝衰竭的可能!”

阿哲的腿一软,扶住桌沿才没倒下。他想起上周还和客户喝了两场大酒,熬夜改方案到凌晨三点,那些被忽略的疲惫感,此刻都化作冷汗从后背渗出来。住院部的白大褂、输液管、清晨的抽血声,成了他生活的全部。护士每天用小小的黄疸仪在他额头、胸口扫来扫去,数值从“危急”降到“偏高”,他才敢松口气。

B超室里,医生拿着探头在他腹部滑动:“胆囊里堆着三颗结石,胆管被堵了一半;再结合乙肝五项的结果——急性乙型肝炎,你的肝正在‘着火’啊小伙子。”张医生叹着气给他看肝脏CT:“你看这肝区的密度,正常该是均匀的,你这都快成‘花斑豹’了。熬夜、酗酒、饮食不规律,肝早就抗议了,现在是总爆发!”

保肝药、退黄针、抗病毒药轮番上阵,阿哲躺在病床上,看着输液瓶里的药液一滴滴落下,像在数自己流失的健康。同病房的大爷每天分享养肝食谱,隔壁床的姑娘因为脂肪肝也在忏悔。他开始翻看去年的体检报告,才发现那时胆红素就悄悄超标了,自己却嫌麻烦没复查。

第七天清晨,护士来测黄疸,仪器“滴”了一声后显示:“总胆红素45μmol/L”。阿哲掀开被子冲到卫生间,镜子里的人终于褪去了“蜡像感”,眼白也清亮起来。出院那天,他在阳光下深吸一口气,空气里都带着重生的味道。

路过医院门口的梧桐道,阿哲摸了摸不再发黄的脸,钱包里的奶茶券已经换成了健身房周卡。他删掉了手机里的酒局群,把体检提醒设成了置顶——这趟“胆红素爆表”的惊魂之旅,总算给糊涂的青春买了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