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雾还缠绵在山腰,王家坳的鸡鸣已划破了寂静。老支书王守德攥着那份边角磨损的《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规划书》,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。脚下这片土地,曾因壮劳力外流变得沉寂,如今正迎来百废具兴的关键转折点。

 《百废具兴的振兴之路的故事》(1)

最初的动员会开得艰难。村民李老栓在台下磕着烟袋锅:“咱这穷山沟,能搞出啥名堂?”质疑声如同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每个人心头。但王守德没退缩,他带着村干部踏遍全乡每一个角落,量身定制发展方案。那本被翻得起毛的规划书里,藏着让乡村旧貌换新颜的密码——既要生态宜居,也得产业兴旺。

转机从第一棵果树苗落地开始。农业技术员小陈手把手教村民嫁接技术,电商专业毕业的村主任女儿王婷则开起直播账号“山货直通车”。令人惊喜的是,原本废弃的黄土坡被专家测出富含矿物质,特别适合种植药用价值极高的金银花。短短半年,荒坡披上绿装,直播间里金银花茶、野生蜂蜜供不应求。

 《百废具兴的振兴之路的故事》

村里老祠堂的修缮工程尤其让人动容。八十岁的陈奶奶颤巍巍捐出养老钱:“祠堂修好了,年轻人的根就留住了。”这座百年建筑不仅恢复了飞檐斗拱的庄严,更成为乡村文化展览馆,展示着剪纸、傩戏面具等非遗项目。文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,周末来的城里人络绎不绝。

深秋时节,王家坳举办了首届丰收节。金灿灿的稻谷堆成小山,竹编工艺品挂满长廊,孩子们笑着追逐稻草人。李老栓如今成了合作社的技术顾问,他端着自酿的米酒感慨:“这把年纪还能赶上这好光景,值了!”那一刻,每个人脸上都映照着希望。

夜幕降临时,村文化广场亮起彩灯。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“乡村振兴看王家坳”的纪录片片段,台下坐着从外地赶回来的年轻人。百废具兴的振兴之路从来不是空中楼阁,它是新修的水泥路,是挂满枝头的果实,是游子归巢的脚步声,更是老支书办公室里那盏常亮的灯——照亮的不只是图纸,更是千百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山风拂过丰收的田野,仿佛在轻声诉说:只要根扎得深,春天总会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