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去年开春那会儿,我路过老城区的机械厂,满眼都是锈迹斑斑的大门和碎玻璃窗。那时谁曾想,一年后的今天,这里竟能变成全市“百废咸举”的标杆?

说起来,这变化离不开老陈。老陈是厂里三十年的老技工,厂子倒闭后,他没像其他人那样去外地打工,反而天天蹲在旧厂房门口发呆。有人说他魔怔了,他却跟我说:“这厂子魂还在,就是缺个点火的人。”

转机来自市里推出的“老旧工业基地复兴计划”。政策刚下来那阵,没几个人当真。老陈却第一个报了名,拿着攒了半辈子的二十万,又联合了几个老师傅,说要搞个“精密零件定制工坊”。邻居们背后都笑:“这年头谁还搞实体?何况还是个废墟堆里扒拉出来的。”

 《百废咸举的蓬勃发展的故事》

可老陈真干起来了。没有设备,他们就淘换二手机床自己改装;没有订单,老陈就让学设计的女儿帮忙建网站,专接那些大厂看不上的小批量定制需求。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:“不怕订单小,就怕手艺孬。咱们‘百废咸举’的关键,就是把别人看不上的‘废’变成咱们手里的‘举’。”

渐渐地,事情起了变化。有个医疗器械厂急需一批特殊螺丝,跑遍全省没人接单,最后找到老陈这儿。老师傅们连夜调设备,用老厂保留的工艺标准做了出来,精度甚至超过了对方要求。客户惊喜之余,直接签了长期协议。

 《百废咸举的蓬勃发展的故事》(1)

这件事像块敲门砖,后续的订单竟慢慢多了起来。工坊从最初的五人扩展到二十多人,还招了不少年轻人学技术。旧厂房被重新粉刷,老树发新枝般焕发出生机。现在这里白天机床轰鸣,晚上灯火通明,成了开发区里“传统工业转型升级”的典型案例。

上周我再去时,正遇上老陈在给来访者介绍经验。他说得实在:“哪有什么妙招,就是想着不能让老手艺断了根。只要肯干,废墟里也能开出花来。”看着墙上一排排专利证书和“专精特新示范单位”的牌子,我忽然明白——真正的“百废咸举”,从来不是等来的机遇,而是普通人用双手在废墟上搭建的希望。

临走时,老陈指着正在安装的新设备跟我说:“下个月要接出口订单了。德国客户,要求高得很哩。”他眼角笑出的皱纹里,藏着一整个春天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