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喙如一的道理,是我外公坐在老槐树下讲给我听的。那时我正为班级合唱团的分声部问题烦恼,觉得人多嘴杂,难以协调。外公摇着蒲扇,笑呵呵地说:“我给你讲个林子里的旧事吧。”

“咱们村后那片老林子里,住着千百只鸟儿。种类多得啊,像开染坊似的——红嘴的相思雀、蓝翅的蓝鹊、顶着一撮毛的画眉,还有灰扑扑的麻雀。平日里,各唱各的调,各找各的食,倒也相安无事。

可有一年夏天,怪事来了。林子里突然出现了一条菜花蛇,专偷鸟蛋、啄伤雏鸟。今天啄木鸟的家遭了殃,明天喜鹊的窝被捅破。鸟心惶惶,大家各自躲着,可那蛇狡猾得很,总能在最松懈的时候得手。

 《百喙如一的团结力量的故事》

绝望之中,年长的老白头翁发话了。它扑棱着翅膀,把大家聚在一根粗壮的樟树枝上。‘咱们这么躲下去,不是办法,’它的声音沙哑却沉静,‘那蛇厉害,是因为我们散着;它若来犯,咱们就得百喙如一地对付它。’

‘百喙如一?’年轻的黄莺不解,‘我们叫声不同,习性各异,怎么个如一法?’

老白头翁眼神扫过每一张惶惑的面孔。‘不是让画眉停止歌唱,也不是让燕子放弃飞翔。相反,我们要把各自不同的声音,拧成一股惊退敌人的雷声。’

它如此这般地吩咐下去。

 《百喙如一的团结力量的故事》(1)

第二天,当菜花蛇再次窸窸窣窣爬上树干,瞄准一窝刚孵出的雏鸟时,老白头翁发出一声尖锐的啼叫——那是行动的信号。

刹那间,原本寂静的树林如同炸开锅!所有的鸟儿,无论大小,全都从藏身的叶丛中奋起。画眉鸟用锐利的喙去啄蛇尾,麻雀群黑压压地扑打蛇头,蓝鹊在高空厉声报警,就连小小的柳莺也奋力振翅,用细弱的叫声加入这曲百鸟共鸣的雄浑合唱。

它们的动作杂乱吗?表面看是的。但细瞧之下,却有着惊人的默契与团结协作——每一次俯冲,每一次鸣叫,都错落有致地交织在一起,汇成一股强大的声浪与攻势。那菜花蛇被这突如其来的团结力量吓住了,它看不见单独的猎物,只面对着一个百喙如一、同仇敌忾的整体。它最终狼狈地扭身,滑下树干,消失在了密林深处,再也没回来。

外公的蒲扇停了,目光落在我身上。“你看,”他说,“百喙如一,不是要大家变得一模一样,放弃自己的声音。恰恰相反,它是让不同的声音,为了同一个目的,找到最合适的节奏,唱出一首最有力的歌。”

我忽然明白了。回到合唱团,我不再强求每个声部听起来一样,而是带着大家理解,高音的清亮、中音的浑厚、低音的沉稳,如何相互托举,彼此成就。当演出成功,掌声响起时,我仿佛听见了那片老林中,百鸟扑翅的澎湃和鸣。

原来,真正的强大,就藏在这古老朴素的智慧里——百喙如一,不是单调的统一,而是万声合一的共鸣,是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,更是每个独特个体在集体中发光发热、凝聚成的无可摧折的团结力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