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话说,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但真要把一件事规划上百年,听着就让人觉得像是天方夜谭。可在我老家那个山坳里,就真真切切地发生过这么一个关于长远规划的故事,它不是什么宏大的国家工程,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一方水土,几代人的命运。

故事得从我的太爷爷那辈讲起。那时候兵荒马乱,日子朝不保夕,但太爷爷是个倔脾气的老秀才,他认死理,觉得再乱,书不能丢,地不能荒,子孙后代的路得提前铺。就在我爷爷十岁那年,太爷爷做了一件让全村人都笑话的事——他带着全家人,在自家最肥沃的一块水田边,种下了几十棵没啥用处的香樟树苗。

村里人笑他:“饭都吃不饱,种这不能吃不能喝的树做啥?等它成材,你都化成灰喽!”太爷爷只是吧嗒着旱烟,眯着眼说:“人啊,不能光盯着自己的鼻尖尖。这树,是给我重孙子乘凉用的。”

 《百年大计的长远规划的故事》

这就是他百年大计的最初蓝图,朴实得就像脚下的黄土。他规划的不是自己,是未来。

时光荏苒,我爷爷成了壮劳力,那些香樟树也碗口粗了。爷爷继承了父亲的执拗,也添了自己的新想法。他觉得光有树不行,得有水。那时村里浇地全靠老天爷,遇上干旱,庄稼就得蔫。爷爷联合了几户人家,一锄头一铁锹地,硬是在山腰刨出了一个小水库的雏形。工程断断续续,几乎耗尽了他们最好的年华,很多人中途退出,觉得投入产出完全不划算。爷爷总是说:“咱这辈人把苦吃了,后辈人甜的时候,能念咱个好。”

父辈们这一代,碰上了改革开放。我父亲读了书,走了出去,又带着见识回了乡。他看到那一片已郁郁葱葱的樟树林和那座滋养了无数田地的水库,心里那个关于长远发展的火苗被点燃了。他意识到,太爷爷和爷爷留下的,是无比珍贵的生态财富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。

他没有砍树卖钱,也没有填了水库搞养殖,而是以此为核心,向村里申请,发展起了“生态乡村旅游”。他在林间修了漫步道,在水库边搞起了垂钓项目,把老屋改成了农家乐。最开始无人问津,但父亲坚持着,慢慢打磨。他常说:“好东西得沉住气等,咱这规划,是一百年的事,不争这三五年。”

如今,轮到我这辈了。那些香樟树早已参天,亭亭如盖,浓荫蔽日。那片水库碧波荡漾,成了天鹅越冬的栖息地。我们的家乡,成了小有名气的“绿色氧吧”,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。家里的民宿常常爆满,乡亲们的土特产再也不愁销路。

夏夜,我常坐在树下,清风拂过,树叶沙沙作响,仿佛在诉说百年的故事。我儿子在树下追逐着萤火虫,笑声清脆。我忽然完全理解了太爷爷当年的决定。

所谓百年大计的长远规划,从来不是一份躺在文件柜里落灰的宏伟纲要。它是一颗种子,一种信念,是一次次看似“不划算”的坚持与接棒。它需要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眼光,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甘愿做奠基者的胸怀。它或许始于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规划,却最终能汇聚成滋养未来的浩瀚江河。

这个关于家园的百年故事告诉我,最好的规划,不是为了看得见的明天,而是为了那些我们未必能亲眼所见,却注定繁花似锦的未来。

 《百年大计的长远规划的故事》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