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的影子斜斜拉过青砖墙,几只麻雀扑棱着飞向天空。李老先生合上手中那本边角磨损的《论语》,粉笔灰沾在他洗得发白的袖口上。台下二十几个孩子仰着头,眼神清澈得像山涧里的泉水。
这是南山小学最寻常的一个午后。学校很小,从一年级到六年级,全挤在一个老祠堂改的教室里。李守仁在这里待了四十二年。他总说:“教育不是往桶里灌水,而是把火点燃。”没人知道这话是谁说的,但孩子们都记住了。他们记得李先生带他们去后山认植物,在溪边写生字,用泥巴捏出中国地图。他说,百年树人,得先让孩子们看见世界的辽阔,才能在心里种下未来的种子。
多年前,有个叫阿毅的孩子,沉默得像块石头。父母外出打工,他跟着奶奶过,成绩一塌糊涂。李先生没逼他读书,反而放学后留他在学校……劈柴。是的,老祠堂冬天得烧炉子。一老一少,沉默地劈,柴火堆得老高。累了,李先生就递一碗温水,讲他年轻时走南闯北的见闻。突然有一天,阿毅看着劈开的柴火说:“老师,年轮一圈圈,是不是就像时间?”李先生鼻子一酸,知道这孩子心里的火,点着了。
阿毅后来成了林业专家,在更远的山区做育种研究。他写信回来:“先生,您当年说的百年树人,我现在懂了。树要一轮一轮地长,人要一代一代地教。我如今做的事,就是您点燃的那簇火。”
时代飞奔,村子富了,新学校盖得漂亮。年轻教师带来平板电脑和多媒体课件,教学手段日新月异。他们谈论着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”和“素质教育改革实践”。李先生依旧守着老祠堂改的阅读角,那里有他四处搜罗来的旧书。年轻老师问他:“李老,您这套是不是过时了?”
他笑着摇头,递过一杯热茶:“工具会变,但心不会变。教育的使命,从来都是守护心灵,启迪智慧,传承文明的火种。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,核心是‘人’,不是那棵树最后能长多高,而是它扎根时,土壤里有没有足够的养分与光芒。”他指着窗外:“你看,那棵老槐树,一百年了,它从不急着开花结果。”
最后一个教师节,李先生要退休了。学校办了场简单的欢送会。忽然,校门口热闹起来,从城里、从外地,甚至从国外,回来了几十号人。他们都是李先生的学生,有工程师、教师、厨师、程序员、画家……那个搞林业的阿毅也回来了。
他们没什么隆重的礼物,只是围着老先生,不知谁起了个头,齐声背起小时候学的诗:“青青园中葵,朝露待日晞……”声音不算整齐,却异常有力,穿透时光,在山谷里回荡。
阳光正好,穿过老槐树的枝叶,洒下满地光斑,犹如一枚枚金色的勋章。李先生站在光里,看着眼前这一片他用心血浇灌出的“树林”,笑了。教育的使命,不就在这一刻,完成了它最庄严的传承吗?百年树人,从来不是一百年的等待,而是一百年里,生命照亮生命,文明传递文明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