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总爱在深夜翻看曾祖父那本泛黄的日记,里面夹着一张2098年的城市构想图。他曾说:“百年之后的世界,或许会让我们现在的奋斗都变得值得。”如今,光晕纪元124年,窗外星河垂落,悬浮车流如织,我却想起了这句话。
智能生态圈早已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。曾经的石油城市变成了生态恢复区,野生动物在钢铁废墟间漫步,而人类居住地则像一颗颗晶莹的露珠,轻盈地悬挂在天地之间。我住在亚洲七号天空城,这里的建筑能呼吸——真的,它们的外墙覆盖着光合材质,白天吸收二氧化碳,夜晚发出柔和的生物光。
昨天陪女儿去全息自然历史馆,她对着二十世纪的汽车和石油钻井平台瞪大了眼睛。“爸爸,那时候的人真的住在不能自我修复的房子里吗?”我忍不住笑。能源问题解决后,人类终于从生存竞争中解脱出来,转向了文化创造。现在最热门的职业是星际景观设计师和情绪算法调节师——我妻子就是后者,她帮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微妙的情感波动。
但未来生活最让我震撼的不是技术,而是人类对时间的重新认识。全球神经网络让知识共享成为常态,语言障碍早已消失,北京的一个想法可以实时在里约热内卢的实验室里变成原型。长寿科技让百岁老人普遍保持活力,但人们反而更珍惜时间了——因为我们知道,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,而在于深度。
上周,我通过时空沉浸设备“体验”了曾祖父的年轻时代:2024年的一个小镇,空气中还有汽油味,人们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,但却面对面坐着聊天欢笑。那种真实的、不完美的生活让我莫名感动。回来后,我决定每周设置一天“离线日”,全家一起做饭、读书、什么都不“智能”地闲聊。
今晚,女儿问我:“一百年后会更好吗?”我望着窗外正在建设的星际港口,点点飞船如萤火虫般穿梭。我说:“一定会,但未来的美好不在于我们能飞到多远的地方,而在于我们是否还记得为什么出发。”
或许真正的未来展望,不是对技术的无限想象,而是对人性温暖的不变坚守。就像曾祖父在日记最后写的那样:“希望百年之后的人们,依然会为落日和诗歌感动。”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