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村里有个张老五,年轻时是个木匠,手艺是祖传的,一把刨子使得出神入化。可他不甘心一辈子只做桌椅板凳,四十岁那年突然迷上了做琴。不是二胡,不是琵琶,是那种古琴,七根弦,声音沉得能钻进人心里去。

第一把琴做出来的时候,全村都来看热闹。那琴模样倒是周正,可一弹,声音哑得像喉咙里卡了痰。大家哄笑着散了,只有张老五抱着那堆木头在院子里坐了一夜。

他儿子劝他:“爹,咱就老老实实做家具不好吗?隔壁王叔家娶媳妇,订的八仙桌还没完工呢。”

 《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的故事》

张老五不说话,第二天一早背着一袋干粮进了山。村里人说,张老五魔怔了。

他是真的魔怔了。在山里转了三天,找到一棵老桐树,据说已经两百多岁了。他摸着树干说:“就是你了。”砍树的那天,雷声隆隆,村里老人都说这是要遭天谴的。

木头运回来,他对照着古籍一点点刨削。手指被刀划破无数次,血滴在木板上,他就用土抹一抹继续干。第一年,做了三把琴,声音还是不对。第二年,做了五把,稍有起色,但弹起来总是差那么点意思。

最困难的时候,家里米缸见了底,老伴偷偷把陪嫁的银镯子当了。他知道后,红着眼睛要把工具全烧了,可是走到火堆前,又舍不得那半成品的琴身,最后抱着木头哭得像个孩子。

第五年春天,他的第七把琴终于完工了。那是个月圆之夜,他一个人抱着琴走到村口的河边,轻轻拨动了琴弦。

第一个音出来的时候,对岸的狗不叫了。第二个音响起,风好像都静了下来。等到他弹完一曲,岸边不知什么时候站了好几个人,都是被琴声引来的。

 《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的故事》(1)

后来有个省城的音乐教授偶然听到这琴声,专门来找他。教授说,这音色是他听过最接近唐代古琴的,非要买下不可。张老五摇摇头,说这是他的第七个孩子,不卖。

如今张老五已经七十多了,还在做琴。不过再也不有人笑话他,反倒常有人慕名而来,就为听他弹一曲。他总说,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够本了,他就是运气好,在黄土埋到脖子的时候,终于听懂了木头的心。

那天夕阳西下,我看他抚琴的身影,忽然明白了一件事:所谓执着,不是不撞南墙不回头,而是用自己的头,把南墙撞开一道口子,让光透进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