唉,说到这个薄嘴唇,村里老一辈人常念叨,说这样的人生来嘴皮子利索,但也容易刻薄,话从嘴里过一遍,就跟刀片似的,能刮下二两肉来。我们村的张娟,就是这模样的典型。

张娟这人,别的本事没有,一张嘴却是村里出了名的。她那双薄嘴唇,上下轻轻一碰,就能翻出无数是非来。东家长、西家短,就没有她不知道、不敢说的。偏偏她说话又刁钻,专挑人的痛处戳,仿佛别人难受了,她就能多二两快活似的。

去年开春,村西头老李家的儿子大壮,带回来个外地姑娘,叫小婉。姑娘模样清秀,话不多,见人总是微微低着头笑。村里人都觉得这姑娘挺好,老实本分。唯独张娟,像是嗅到了腥味的猫。

 《薄唇轻言的祸从口出的故事》

那天在小卖部门口,几个妇人聚在一起闲磕牙。张娟抓了把瓜子,嗤笑一声:“哎,你们看那新媳妇,见人就躲,一副小家子气。听说啊……”她压低了声音,薄嘴唇几乎抿成一条线,“是从南边山里来的,那地方穷得哟,姑娘都急着往外跑。谁知道以前是做什么的?干干净净?那可说不准喽。”

这话阴毒得很,没凭没据,却像滴入清水里的墨,迅速晕染开来。起初人们还将信将疑,但话传了三道,渐渐就变了味。有人开始用异样的眼光打量小婉,甚至有大妈特意叮嘱自家儿子,少跟大壮来往,免得沾上“不干净”。

小婉敏感,很快察觉到了周围的指指点点,脸上的笑容没了,人也越发沉默。大壮为这事憋了一肚子火,可抓不住源头,只能干着急。

真正的祸事,发生在夏末。张娟去河边洗衣服,碰见邻村一个快嘴婆娘,两人聊得起劲。不知怎么,就又扯到了小婉。张娟那薄嘴唇 again 上下翻飞,把那些自己编派的瞎话又添油加醋说了一遍,末了还撇着嘴总结:“咱村的风气,就是让这些来路不明的人给带坏了!”

她万万没想到,老李家的一个远房侄女就在下游不远处洗菜,把这话听了个一字不落。这侄女跟大壮关系好,当场就炸了,衣服也不洗了,爬起来就直奔老李家。

大壮一听,火冒三丈,新仇旧恨涌上心头。他年轻气盛,抄起门口一根扁担就冲了出去。正在村口大树下说得唾沫横飞的张娟,还没反应过来,就被大壮堵住。

 《薄唇轻言的祸从口出的故事》(1)

“你那张破嘴整天胡咧咧!今天不撕了它,我不叫大壮!”

张娟吓得脸都白了,还想用她那套话术狡辩:“哎呦,大壮你这是干啥,我这不是为咱们村好嘛,谁不知道……”

话没说完,盛怒之下的大壮一扁担就抡了过去!虽然被人及时拉住,没真打实砸在她身上,但张娟惊慌后退,一脚踩空,结结实实摔进了旁边的水沟里。等被七手八脚拉上来,人虽没事,但蓬头垢面,一身污泥,狼狈不堪,成了全村的笑话。

经此一吓,张娟病了好几天。等她能出门了,人们发现她变了。那双薄嘴唇依旧薄,却像是被胶水粘住了,再也不敢东家长西家短。村口大树下少了她的声音,她总是低着头,匆匆走过,仿佛生怕别人也用她曾经打量小婉的眼神来打量她。

而小婉,后来大家慢慢知道,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,家里只是普通农户,毕业后和踏实肯干的大壮自由恋爱。风言风语散了,小婉和大壮的日子也渐渐恢复了平静。

如今村里人教育孩子,还会拿张娟说事:“话到嘴边留半句,理从是处让三分。别学那张娟,薄唇轻言,最后祸从口出,丢人现眼。”那条水沟,也仿佛成了一个沉默的警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