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干我们网络安全这行的,有时候真像个老中医。望闻问切,专治各种疑难杂症。外人看我们天天对着黑底白字的屏幕,枯燥得很。但我知道,那屏幕后面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对手是藏在数据流里的幽灵,而我们的武器,就是一行行代码和永不疲倦的逻辑。

这次遇到的这个漏洞,就是个典型的“慢性病”。系统跑起来一切正常,但每隔那么一段时间,就像人打嗝似的,会卡顿那么几秒,日志里留下一串谁也看不懂的乱码错误,然后又自己好了。它不致命,但膈应人。像鞋里的一粒沙,不理会它吧,它时不时硌你一下;你想认真找它,它又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
团队里的年轻小伙子上来就想用“猛药”,提议干脆把整个认证模块重构了。我拦住了他们。“别急,先‘号号脉’。” 重构代码动静太大,就像为了治咳嗽要把整个肺都切了,成本高,风险更大。

 《补苴罅漏的漏洞修复的故事》

我的法子很笨,就是“守”。我写了个小脚本,像个老练的猎人,在那段报错的代码周围布下陷阱,不干预它,只记录它的一切行为:什么时候发生、触发前执行了哪些操作、内存里藏着什么数据、网络包那一刻在传送什么……我把这个脚本挂在服务器上,守了整整三天。

第三天夜里,屏幕上一串红色的警报终于亮了。陷阱抓到了!那个幽灵在深夜用户最少的时候,终于又一次探头。日志像抓住的案犯笔录,详详细记录下了它的犯罪路径。原来,是一个冷门API接口在处理某种特定编码的超长字符串时,一个不起眼的指针没有正确复位,像门没关严,漏了一丝缝。这丝缝平时没事,但在高并发下,那点内存泄漏累积起来,正好够拖慢那么几毫秒,触发系统的自我保护机制,然后重启服务。

病因找到了,方子就简单了。我没动架构,只是在那个指针操作的地方,加了三行代码。就像给那扇没关严的门,加了个弹簧锁。

修复上线后,系统那规律的“打嗝”声彻底消失了。小伙子们欢呼,说我这“老中医”真神了。

我笑了笑,没说话。哪有什么神医,不过是多了点耐心,愿意在别人觉得“差不多就行了”的地方,多守一会儿,多看一眼。补苴罅漏,这活儿不酷,甚至有些枯燥。但我知道,正是这一次次耐心的“缝合”,才撑起了数字世界那看似光滑无缝的表面。

 《补苴罅漏的漏洞修复的故事》(1)

安全这回事,从来都是于细微处听惊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