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话讲得好,“不痴不聋,不做家翁”。这话我起初是不信的——人活一世,精明点儿不好么?事事较真,眼里揉不得沙子,这才是体面人的活法。直到我们巷子口的张老爷子用一桩小事给我上了一课,我才咂摸出这话里藏的,全是过日子的大智慧。

 《不痴不聋的处世智慧的故事》(1)

张老爷子今年七十有三,以前是厂里的八级钳工,手上有绝活,眼里有准星,退休后跟儿子儿媳住一块。儿子孝顺,儿媳也明事理,小家庭本来和和美美。但老爷子有个“毛病”,太清醒。儿媳妇炒菜盐放多了,他得说两句;儿子晚上看电视声音大了点,他得提醒提醒;小两口为周末去哪有点小争执,他也要发表点“公允”的看法。时间一长,家里的空气就跟绷紧的弦似的,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,笑容也少了。

转折发生在一个周末的早上。那天阳光好,老爷子起得早,溜达到客厅,一眼就瞧见茶几上摆着他那套宝贝紫砂壶里最小巧的一只品茗杯,杯口竟磕破了一道细细的纹。

 《不痴不聋的处世智慧的故事》

那是他老友所赠,平日自己都用得极为爱惜。老爷子心头当时就“咯噔”一下,火气“噌”地就冒了上来。这准是昨晚儿子儿媳招待朋友,毛手毛脚给碰坏了!他当下就攥着那杯子,想等小两口起床问个明白。

他就那么坐在晨光里,盯着那裂纹生闷气。可看着看着,他忽然发现杯子旁边,压着一张裁剪工整的小纸条,上面是儿媳娟秀的字迹:“爸,昨晚我清洗时手滑,不慎磕伤了您的杯子,非常抱歉。我托朋友打听了一位修复金缮的老师傅,周一就联系处理。保证让它恢复原样,甚至更美。”

一瞬间,老爷子心里百感交集。有心疼,有释然,但更多的,是一种自省。他想象着儿媳发现杯子磕坏时的手足无措,和她写下这张纸条时的郑重与歉意。她完全可以把碎片藏起来,或者推说不知道,但她选择了最诚实也最负责的方式。

就在这时,儿子揉着眼睛从卧室出来,看见老爷子手里的杯子和纸条,脸上一慌,赶紧解释道:“爸,这事都怪我,是我昨晚收拾东西不小心碰到地上的,您别怪小娟,她是为了护着我才说是她弄的……”

老爷子看着儿子急切的模样,再捏捏手里那张温暖的纸条,心里那点残存的火气“噗”一下,彻底熄灭了。他忽然全明白了。

他什么也没再多问。只是慢悠悠地站起身,把那张纸条仔细对折,收进了自己的口袋,然后笑着对儿子摆摆手:“嗨,我当多大个事呢。旧物件嘛,用久了总有磕碰,坏了修好就是。你爸我还没老糊涂呢,分得清里外。去,叫你媳妇儿起来,今儿早上咱吃煎饼果子,我请客!”

他选择了“聋”,对儿子儿媳彼此维护的小小“谎言”充耳不闻;他选择了“痴”,对那道裂纹背后的无心之失不再痴缠追问。

自那以后,张老爷子仿佛变了个人。饭菜咸淡合不合口,他乐呵呵地吃,不再言语;小两口晚上说笑声大了,他关上门听他的戏曲频道;孩子们的事,除非主动来问,他绝不插嘴多言。说来也怪,家中的气氛反而一下子松快了下来,欢声笑语又回来了。儿子儿媳觉得老爷子愈发通达慈爱,对他更是孝顺有加。

后来有一次下棋,老爷子跟我聊起这事,抿了口茶笑道:“人啊,有时候就得学那庙里的弥勒佛,大肚能容,装得下事,也闭得上眼。一个杯子,再金贵,能贵得过一家人和和气气?有些话,听不见,心里更敞亮。有些事,弄不痴,日子反难过。这叫啥?这才是过日子的真章。”

我执子良久,默然无语,心下却豁然开朗。真正的智慧,原来并非锋芒毕露的清醒,而是该透亮时透亮、该朦胧时朦胧的那么一点恰到好处的“糊涂”。这份“不痴不聋”的修为,护的不是短,养的不是奸,而是一个家最珍贵的温度和体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