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下午,办公室的冷气依旧嗡嗡作响,陈默盯着屏幕上那份刚流转过来的人事任命通知,握着鼠标的右手有些发僵。
通知上写的是他的名字。职务栏里,赫然列着“副总经理”四个字。
茶水间里传来碎语。“陈默?哪个陈默?”“就是战略部那个,才来了三年多的。”“凭什么啊?老张干副职都熬了十二年……”
他知道会有议论,但没料到如此汹涌。
陈默是三年前作为“管培生”被招进来的。名校毕业,脑子活,肯吃苦,但并无背景。他的迅速崛起,并非源于什么惊世骇俗的功绩,而是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恰好被看见。
去年秋天,公司承接了一个偏远省份的乡村改造项目,需要派人前期调研,条件艰苦,周期长,且明显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。部门里几位老资历的同事或借口手头项目忙,或干脆称病。最后,是陈默默默收拾了行李。
在那片尘土飞扬的土地上,他待了足足两个月。他不仅完成了份内的勘察报告,还用自己那台旧单反,记录了当地留守老人和孩童的真实生活状态,剪成一段五分钟的短片,没有配乐,只有最朴实的对话和画面。回公司后,在一次非正式的汇报会上,他鼓起勇气播放了这段视频。
会议室里一度沉默。主位上的董事长良久才问:“这是你拍的?”
“是。我觉得,我们的设计,应该先能回答‘他们真正需要什么’这个问题。”
后来,那个项目的设计理念整个被重塑,公司甚至额外成立了一个小型公益基金,用以支持当地的教育。这件事,让少数几位高层记住了这个眼神干净、有点“轴”的年轻人。
真正让他进入快车道的,是一次近乎“愚蠢”的坚持。公司一个重点项目的核心数据疑似存在人为修饰,痕迹很轻,所有人都心照不宣,选择忽略,以求项目顺利推进。在最后一次评审会上,轮到他补充发言时,他深吸一口气,指出了那处疑点。
场面瞬间冰封。项目负责人的脸当场就青了。会后,他被项目经理堵在走廊痛斥了半小时,骂他“不懂规矩”、“想出风头”。
他以为自己完了。但一周后,董事长直接把他叫到办公室,只问了一个问题:“当时为什么一定要说出来?”
他答:“我怕现在不说,以后就没勇气说了。错误的数据,会带我们去错误的地方。”
董事长看着他,没再说话,只是挥挥手让他出去。
那之后,他并未得到任何特殊关照,依旧加班、写方案、吃外卖。直到这次破格提拔的公告发出。
任命下来第二天,董事长叫他去办公室喝茶。
“压力很大?”董事长沏着茶,头也没抬。
“嗯。”陈默老实回答。
“知道为什么是你吗?”董事长推过来一杯热茶,“公司不缺聪明人,不缺懂人情世故的老江湖,更不缺按部就班的执行者。缺的是一点‘真’东西。一点能让人放心把后背交给你的那种‘可靠’。你那次站出来说真话,不是聪明,是可靠。你去村里拍的片子,不是任务,是心里有‘人’。我们需要的是这个。”
老董事长顿了顿,“破格提拔,破的不是资历的格,破的是我们心里那道论资排辈、墨守成规的格。别辜负了它,更重要的是,别辜负了那个敢说真话的自己。”
走出办公室,陈默心里的惊涛骇浪并未平息,但他攥紧了手。他知道,这杯茶,这席话,比那个职位的分量重得多。他要走的,是一条更需慎独的路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