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验科的灯总是亮得比别的科室早。林薇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盯着荧光定量PCR仪的屏幕——又是一个“假阳性”。第三例了。明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测都指向阴性,可基因扩增的结果却顽固地显示阳性。她心里一沉,知道这绝非偶然,大概率是实验室被污染了。

基因扩增实验室像个精密的钟表,四个分区泾渭分明:试剂准备区的无菌台泛着冷光,样本处理区的生物安全柜嗡嗡作响,扩增区的仪器吞吐着离心管,产物分析区的电脑屏幕跳动着曲线。林薇最清楚,这里容不得一点“杂音”——哪怕是一个皮克级的污染DNA,都能让整个检测体系崩溃。

“王主任,”她拨通了主任的电话,声音带着疲惫,“3床的样本,我换了新试剂,用了新的离心管,结果还是阳。”

随机图片

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:“启动应急预案,彻查污染。先停掉所有常规检测,从空白对照开始。”

接下来的48小时,实验室变成了战场。林薇和同事们像侦探一样,逐区排查。试剂准备区,她把每一瓶缓冲液都做了阴性对照,结果干净。样本处理区,用生理盐水代替样本做扩增,阴性。扩增区的仪器经过校准,也没问题。最后,目光投向了产物分析区——那个摆放着上百份阳性报告的区域,空气中似乎都漂浮着看不见的“幽灵”DNA。

“是气溶胶!”老技术员张姐突然喊道,“上次处理那例高病毒载量的样本后,我们没彻底清洁通风系统!”

真相像一层窗户纸被捅破。高浓度的扩增产物形成气溶胶,随着空调循环,悄悄污染了后续的样本处理环节。哪怕是最细微的空气流动,都可能让这些“幽灵”附着在新的离心管上,进入反应体系。

医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——有患者因为“阳性”结果被临时隔离,家属的质疑声越来越大。林薇盯着通风口,心里像压了块石头。她和团队连夜行动:关闭空调,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每一个角落,紫外线灯开足12小时,所有移液器、离心机都拆解开,用核酸酶清除剂反复浸泡。

第三天清晨,当第一份重新采集的样本在全新的耗材和试剂中完成扩增,屏幕上的曲线终于温顺地趴在基线以下时,林薇瘫坐在椅子上,眼泪差点掉下来。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实验室,试剂的味道似乎都清新了些。

王主任拍了拍她的肩:“记住这次的教训,污染是基因扩增的幽灵,唯有敬畏每一个细节,才能让它无处遁形。”

林薇点点头,看着重新运转的实验室,知道这场无声的战争,赢在对专业的坚守,也赢在对每一个0和1的较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