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整理旧物,从箱底翻出一本页脚卷边的笔记本。翻开,一股混合着墨水和旧纸张的气味扑面而来。中间夹着一片已经完全干燥、脉络清晰的银杏叶,旁边是一行略显稚嫩的字迹:“老师说,要沉住气。”

记忆猛地被拉回到高二那个闷热的下午。

物理竞赛班的黑板上画满了复杂的电路图,张老师布置了一道难题。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草稿纸的沙沙声,和头顶老式吊扇吱呀转动的噪音。我很快列出公式,觉得思路清晰,便第一个交了卷。坐下时,心里有些小小的得意,瞥了眼同桌李伟,他还在埋头演算,稿纸密密麻麻。

 《不骄不躁的成长智慧的故事》

第二天,张老师抱着一摞卷子进来,脸色平静。他拿起我的卷子:“思路很快,公式全对。”我嘴角刚想上扬,他却顿了顿,“但最后计算粗心,代错了一个数,结果全错。”他放下我的,又拿起李伟的。那张卷子几乎没有空白,从我的“捷径”旁边,延伸出另一种更繁琐、更复杂的解法,一步步,扎实无比,最终答案正确。

我以为老师会像以往那样,强调细心的重要性。但他没有。他沉默了一会儿,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两个词:“躁”与“骄”。

“很多聪明孩子,输在这两个字上。”他声音不高,却压过了风扇的吱呀声,“‘躁’,是急于求成,眼里只有终点,却踩不稳过程中的每一步;‘骄’,是自视甚高,以为看到了捷径,却错过了路上真正坚实的风景。”

他指着窗外那排银杏树:“你们看它,觉得它长得慢吗?它不急。春天长叶,夏天成荫,秋天结果,冬天积蓄。它从不跳过任何一个季节。它今天的浓荫,来自去年、甚至更早时候,它安静埋下的每一根根须,吸收的每一点养分。”

那个周末,张老师带我们去了市郊的山林。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坡地,他让我们寻找最茂盛的那棵树的根系。我们扒开泥土,惊讶地发现,那些最深的根,并非属于最高调的树木,而是紧紧抓住土壤,沉默地向深处黑暗钻去的根须。他让我们用手去感受泥土的湿度、根须的坚韧。

“表面的繁荣,取决于地下的深度。”他手上沾着泥,眼神却清亮,“成长,尤其是扎实的成长,本质是一场向下的、无人看见的旅程。你得耐得住寂寞,抵抗住快速冒头的诱惑。”

回校后,我撕掉了原先那张只有华丽公式的草稿纸。在那个夹着银杏叶的笔记本上,我开始像李伟那样,从最基础的定义重新推演,不跳过任何一个微小的步骤。过程很慢,甚至枯燥。那种感觉,就像亲手把自己的枝枝叶叶修剪掉,逼着养分流向深处的根。

时间悄然流逝。竞赛结果公布,李伟拿了省一等奖。而我,名次并不靠前,心里却异常平静。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,某种更深层的东西,已经在身体里扎根、生长。那种力量,不喧嚣,却沉稳。

后来,我如愿考上心仪的大学。离校那天,又经过那排银杏树。阳光透过层叠的叶片洒下光斑,风声过耳。我忽然真正明白了老师那堂课的深意。

不骄不躁,并非刻意压慢脚步的迂腐,而是一种尊重规律的清醒。是对自身局限的坦诚,对过程价值的笃信,是在这个追求速成的世界里,一种深藏不露的定力与智慧。

它让你不因一时领先而飘然,不因一时落后而惶惑。它让你像树一样生长——向下扎根,默默积蓄,然后,稳稳地向上触碰天空。

那片银杏叶至今还夹在我的书里。它提醒我,真正的成长,从来都是沉默的、内里的、看不见的工程。所有表面的繁茂与光亮,都源于那些无人看见时,我们如何选择向深处,一寸一寸,扎根土壤。

 《不骄不躁的成长智慧的故事》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