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验科的日光灯总亮得过分,李薇揉了揉发酸的眼睛,目光重新落回流式细胞仪的屏幕。今天的样本像流水线般滑过,直到那份贴着“儿科急诊”标签的血样出现,像一颗小石子,在她心里漾开不安的涟漪。

样本属于七岁的陈宇。病历上“持续发热两周,颈部淋巴结肿大如鸽蛋”的主诉,让李薇指尖的动作顿了顿。她熟练地处理血样,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——这些抗体如同精准的“细胞身份证阅读器”,能识别不同细胞的表面抗原。当细胞悬液注入进样针,仪器的激光束开始“清点”细胞,屏幕上的散射光与荧光信号本应组成规律的“细胞山峰图”,此刻却在左侧的“幼稚细胞区”,突兀地隆起一个畸形的“包块”。

“CD45弱表达,CD34强阳,CD117亮得不正常……”李薇的眉头拧成了结。她放大细胞群体的散点图,那些细胞像一群迷失的闯入者,挤在成熟细胞的领地外,表面抗原的表达模式完全背离了正常造血细胞的规律。她迅速切换到细胞周期分析图,G0/G1期的细胞像被抽走的潮水般稀少,S期和G2/M期的细胞却堆积成一座“火山”——这是细胞失控增殖的铁证。

十五年的从业经验让她心头一沉。她抓起内线电话,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急切:“张医生吗?陈宇的流式结果高度提示急性白血病!幼稚细胞比例超过30%,免疫表型指向髓系来源,必须立刻做骨髓穿刺确认!”

电话那头,儿科张医生的声音透着疲惫,却瞬间清醒:“我就觉得不对劲!小宇昨天突然流鼻血,他妈妈抱着孩子哭,说‘只是感冒’……我们马上安排骨穿!”

等待的时间像被拉长的橡皮筋。李薇反复核对数据,那些在屏幕上闪烁的异常细胞群,仿佛在无声地呐喊。她想起陈宇妈妈送样本时的模样:那个穿着洗得发白的外套的女人,眼眶红肿,却努力挺直脊背,把样本递过来时,指尖都在发抖:“医生,求您……一定要救救他。”

下午三点,骨髓室的电话打了过来,语气凝重却带着决断:“原始细胞占42%,结合流式表型,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(AML-M2型)。”李薇挂了电话,长长舒了口气,却又感到一阵酸涩——幸好,流式细胞仪捕捉到了那些“异常的信号”,为这个孩子抢回了宝贵的治疗时间。

检验科的仪器还在安静地运行,激光束扫描着一个个细胞,仿佛在破译生命的密码。李薇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知道每个异常的细胞群背后,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而她和这台冰冷的机器,就是那个在黑暗中点亮希望的人。

随机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