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的市一院检验科,灯火通明得像个不打烊的灯塔。李梅揉了揉发酸的眼睛,盯着眼前那台沉默的“大家伙”——原子吸收光谱仪,它银灰色的外壳在冷光下泛着金属特有的冷硬质感,却在关键时刻,是撕开疾病迷雾的利刃。
“李姐,儿科那边又催了!”实习生小张抱着一摞化验单匆匆进来,声音里带着熬夜后的沙哑,“小宇的血样,王医生说‘必须今天出结果’。”
李梅的心猛地一沉。6岁的小宇已经持续腹痛、呕吐一周,肝肾功能指标飘红,可血尿常规、细菌培养全都“干干净净”。主管医生王琳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,疲惫里透着焦灼:“李姐,会不会是……重金属?我们把能查的都查了,就差这最后一根稻草了。”
重金属中毒,隐蔽性强得像幽灵。李梅快步走向标本室,小宇的血样静静躺在冰箱里,像个带着秘密的小瓶子。她指尖抚过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操作面板,冰凉的触感让她纷乱的思绪安定下来:“石墨炉模式,测铅、汞、镉、砷。”

指令落下,仪器嗡鸣着启动。进样针精准地吸取样本,注入石墨管。李梅的呼吸都放轻了,目光死死锁在屏幕上的曲线——铅的特征波长283.3nm,石墨炉升温程序分干燥、灰化、原子化、净化……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差错。
前几个元素的峰值都平稳地落在参考区间内,像平静的湖面。直到“铅”的检测结果跳出来——那条代表吸光度的曲线陡然飙升,峰值对应的浓度值“680μg/L”像个狰狞的数字,在屏幕上刺得人眼疼!儿童血铅安全值是≤100μg/L,这意味着小宇的血铅浓度超标了近七倍!
“超标了!严重超标!”李梅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,立刻拨通王琳的电话。听筒里传来王琳倒抽冷气的声音:“天……难怪保肝药、止吐针都没用!污染源在哪?”
接下来的48小时,检验科和儿科拧成一股绳。追问病史时,小宇妈妈崩溃地回忆起,孩子最近总抱着一个“捡来”的彩色塑料娃娃睡觉,娃娃身上的涂料一蹭就掉。“把娃娃送来!”李梅当机立断。
娃娃被送到检验科时,涂料层已经被孩子的手指抠出不少碎屑。李梅用手术刀刮下一点涂料,放进消解罐,硝酸和高氯酸的混合液在微波消解仪里翻滚。再次放进原子吸收光谱仪,铅的峰值比血样更夸张——超过国家标准数百倍!
真相大白,小宇开始接受螯合治疗。一周后,李梅复查血样,原子吸收光谱仪给出的铅浓度曲线明显回落,小宇的腹痛也渐渐减轻。那天李梅下班,路过儿科病房,看到小宇妈妈抱着孩子,眼里的绝望变成了感激的泪光:“李医生,谢谢您……谢谢您的‘火眼金睛’!”
李梅回头望了一眼检验科里的原子吸收光谱仪,它依旧安静地立在那里,银灰色的外壳映着窗外的晨光。这个沉默的卫士,用一个个精准的峰值,在看不见的战场,守护着生命的希望。而她知道,下一个等待被“破译”的峰值,或许正在某个标本里,等待着被这束光唤醒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