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的市一院检验科,只有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嗡鸣还醒着。李姐揉了揉酸胀的眼睛,盯着屏幕上那条歪歪扭扭的曲线,像被狂风揉皱的纸。这是肝病科张主任急送的样本——王大爷的血清,要测总胆红素。
“李姐,是不是我操作错了?”实习生小林声音发紧,额头沁着汗。她刚重复了三次,每次的吸收曲线都透着诡异:本该在450nm附近挺拔尖锐的峰,旁边像黏了个模糊的小尾巴,基线也像波浪似的晃。
李姐没说话,从恒温箱里取出新的比色皿,用超纯水反复冲洗、擦干,重新吸样。仪器嗡嗡地运转,屏幕上的曲线再次浮现——那个“小尾巴”还在,像个幽灵,顽固地趴在主峰旁。
“不是操作的事。”李姐的声音带着疲惫,却很笃定。她绕到仪器背面,检查光源灯的亮度,看滤光片是否有污渍,又打开试剂柜,核对胆红素试剂的批号和有效期。一切都符合标准。
“会不会是仪器老化了?”小林小声问。这台分光光度计用了五年,虽不算老旧,但也该维护了。李姐拨通了厂家工程师的电话,远程连接后,工程师查看了仪器日志,又指导她做了波长校准、基线校正,可曲线依旧“歪瓜裂枣”。
“硬件没问题,”工程师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,“建议查查样本,会不会有什么特殊物质?”
李姐的心沉了一下。王大爷是个疑难肝病患者,辗转多家医院,胆红素指标忽高忽低,和临床症状总对不上。她拨通张主任的电话,听筒里传来医生的哈欠声:“老李,那老爷子最近偷偷用了种进口抗病毒药,说是病友推荐的,成分表我也没太看懂……”
挂了电话,李姐翻开药典,又在知网里疯狂检索。凌晨的检验科,只有键盘敲击声和仪器嗡鸣交织。终于,她在一篇外文文献里看到:那类抗病毒药的代谢产物,含有嘧啶环结构,在260nm紫外区有强吸收,虽与胆红素的检测波长(450nm)相差甚远,但仪器的杂散光或样本中的微量代谢物,可能在可见光区产生“次级吸收”,干扰峰形。
“小林,拿固相萃取小柱来!”李姐的声音陡然清亮。她用0.22μm滤膜先过滤血清,去除大分子蛋白,再通过萃取柱吸附代谢物。重新进样,按下启动键。

仪器的嗡鸣似乎都柔和了些。屏幕上,一条流畅、对称的吸收曲线缓缓展开,主峰挺拔,基线平稳,那个“幽灵峰”消失得无影无踪。胆红素数值也稳定下来,和王大爷黄疸加深的症状完全吻合。
晨光终于透过窗户,给检验科镀上一层暖黄。李姐和小林相视一笑,眼底的血丝也亮了起来。那台紫外分光光度计还在嗡嗡作响,仿佛在低声诉说:每个异常的曲线背后,都藏着临床的密码,等着检验人用专业和耐心,去破译,去照亮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