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夜,市一院急诊楼的灯光刺破浓重的夜幕,检验科里,林薇盯着眼前的电解质分析仪,眉头越皱越紧。这台跟了她五年的“老伙计”,今晚却像个闹脾气的孩子,屏幕上的钾离子数值疯狂跳变——从3.5mmol/L猛地窜到6.8,又跌回2.9,再跳到7.1,像坐过山车一样。

半小时前,急诊送来了个急性腹泻脱水的患者,李医生急着要电解质结果,尤其是钾离子,“患者心率已经有点快了,脱水加上腹泻,低钾风险很高,赶紧出报告!”林薇不敢怠慢,核对信息、离心样本、装机检测,每一步都严格按SOP来。可仪器第一次报出“K+:6.8mmol/L”时,她心里咯噔一下:患者腹泻这么久,怎么会高钾?

她立刻复查样本,重新离心,排除了溶血(溶血会释放红细胞内的钾,导致假阳性),样本清亮得很。换了个新的吸样针,再次上机,结果更离谱了:2.9mmol/L,低到快触发危急值了。“不可能,”林薇喃喃自语,“患者虽然脱水,但补液还没上,就算低钾也不会这么快跌到临界值,而且数值波动这么大,肯定是仪器的问题!”

她拨通急诊办公室的电话,声音尽量平稳:“李医生,患者的钾离子结果异常,数值跳变得厉害,我怀疑仪器故障,需要重新排查,麻烦先观察患者症状,暂缓补钾或降钾的处理!”电话那头的李医生也很谨慎:“好,我们先监测生命体征,你尽快!”

挂了电话,林薇额头渗出细汗。她快速检查试剂舱:钾试剂液位充足,批号在有效期内,没受潮。又打开仪器侧盖,检查管路——透明的管路里,液体匀速流动,没有气泡或堵塞。难道是电极老化?她调出仪器的维护日志,钾电极的使用时长已经逼近厂家规定的寿命上限,最近几次质控,钾的偏差也在悄悄变大,只是没超过允许范围。

“老张!快!急诊的电解质仪钾离子跳变,需要支援!”林薇拨通了设备科张师傅的电话。老张是院里的“设备华佗”,二十分钟后,他拎着工具箱冲进检验科,眼镜后的眼睛透着专业的锐利:“怎么回事?”

“样本没问题,试剂、管路都查了,就钾电极数值乱跳,质控也不稳。”林薇指着屏幕,“你看,刚测的质控品,钾的靶值是4.0,它报3.2,再测一次又成4.8了。”

随机图片

老张熟练地拆下钾电极,对着灯光一照:“你看这膜,边缘都裂了个小缝,电极内参比液漏了,信号能稳定才怪!”他从工具箱里拿出新的钾电极,快速更换、校准,动作一气呵成。“好了,再测个质控看看。”

林薇紧张地盯着仪器运转,这次,屏幕上的数值稳稳地停在4.0mmol/L,和靶值丝毫不差。她立刻重新检测患者样本,结果出来了:K+:3.2mmol/L(参考范围3.5-5.5,略低,符合腹泻脱水的临床预期)。

她长舒一口气,立刻给李医生打电话:“结果出来了,钾3.2,略低,建议补钾治疗!”电话那头传来李医生的声音:“太好了!我就说症状像低钾,仪器差点坑了人!谢了林姐!”

雨夜渐停,检验科的灯光柔和了些。林薇看着恢复正常的“老伙计”,轻轻拍了拍它的外壳:“下次可别这么调皮了,人命关天,容不得半点差错。”她知道,医疗设备的每一次“小脾气”,都需要专业的眼睛去发现,耐心的双手去修复——因为在这跳动的数值背后,是鲜活的生命在等待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