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六点半,检验科的荧光灯把空气照得发白,那台服役了十五年的血液分析仪“嗡嗡”地低鸣着,像个喘着粗气的老人。李姐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准备处理最后一份体检样本——是个刚毕业的程序员,姓陈,单子上的照片笑得阳光灿烂。
指尖刚触到鼠标,分析仪突然发出尖锐的蜂鸣,屏幕上的“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”一栏跳出醒目的红色数字:12.7%。正常参考值是0-2%。
“姐,是不是仪器又犯老毛病了?”实习生小张凑过来,“这台‘老伙计’最近总抽风,上周还把血小板数搞错了。”
李姐没说话,眉头却微微蹙起。她抚摸着仪器冰冷的外壳,这台机器陪她从青涩走到沉稳,经手的样本数不清,唯独对“异常淋巴细胞”的报警从未含糊。三年前,就是因为她轻信“仪器故障”的侥幸,放过了一份类似的异常报告,导致一位老人的淋巴瘤延误了治疗——那道疤,至今还在心里隐隐作痛。
她重新校准仪器,将小陈的血样再次上机。嗡鸣声再起,红色数字固执地停在12.5%。
必须涂片镜检。李姐抽出玻片,熟练地推片、染色,将玻片放进显微镜。目镜下,红细胞像橘色的小灯笼排列整齐,而淋巴细胞的身影却让她心头一紧:它们形态怪异,有的核仁突兀地隆起,有的胞质伸出细长的伪足,像挣扎的蛛丝。这不是普通的病毒感染引起的异型淋巴细胞,更像……肿瘤细胞的诡异形态。
“小张,快,把细胞形态拍下来,我联系血液科张主任。”李姐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。
凌晨一点,血液科的走廊灯火通明。张主任拿着报告单,又看了看显微镜下的照片,语气凝重:“高度怀疑淋巴系统恶性病变,必须立刻做骨穿。”
三天后,小陈的骨穿报告出来了—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,幸运的是,处于早期。他的父母握着李姐的手,泪水混着感激砸下来:“要不是您发现得早……”
李姐回到检验科,那台老分析仪正平稳运行着,屏幕上的曲线舒展流畅,像一个安心的句号。她忽然觉得,机器的“异常”警报,或许是在以自己的方式,提醒着医者:永远别对“异常”习以为常,因为每一个数字背后,都是鲜活的生命在叩响希望的门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