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的市一院检验科,只有仪器的嗡鸣和窗外偶尔掠过的救护车鸣笛打破寂静。王姐揉了揉酸胀的眼睛,盯着电脑屏幕上刚传过来的急诊血样条码——车祸重伤,骨盆骨折,急需术前凝血功能评估。
“小李,凝血四项的血样送来了吗?”她扬声问门口的护士。
穿着湖蓝色护士服的小李几乎是冲进来的,手里的试管架晃得厉害:“王老师!快!张主任催疯了,病人血压往下掉,必须马上开腹!”
王姐接过标着“3床,赵磊”的试管,熟练地插入凝血分析仪的进样口。仪器发出轻微的“咔哒”声,开始运转。她盯着屏幕上的进度条,心里默数着时间——PT、APTT、TT、FIB,这四项结果对手术方案至关重要,尤其是创伤病人,凝血功能紊乱可能要人命。
然而,当结果弹出的瞬间,王姐的瞳孔猛地收缩了。
PT:0.0秒。
APTT:0.0秒。
TT:0.0秒。
FIB:检测失败(样本凝固)。
“不可能!”她失声低呼,伸手就去按“复查”键。仪器重新吸样、检测,流程走完,屏幕上的数字依旧刺眼——三个“0”,像三个嘲讽的惊叹号。
她立刻检查试剂:批号新鲜,质控在控,仪器状态灯全绿。换个检测通道?她调出备用通道,重新进样,结果还是一样。
“王老师?结果怎么样?能不能手术?”小李在旁边急得跺脚,“张主任说再不出结果,就只能盲切了,风险太大!”
王姐的额头沁出细汗。凝血时间为零?这意味着血液一接触检测试剂就瞬间凝固,比正常生理凝血快了几百倍。是仪器故障,还是病人的血液里藏着什么“定时炸弹”?她脑子里飞速闪过各种罕见病:蛇咬伤?但病人是车祸。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?可那通常是高凝易栓,也不至于时间为零。DIC?但DIC的高凝期也会有数值,不会直接归零……
“小李,你抽血的时候,用的是枸橼酸钠抗凝管吗?比例是9:1的那种?”王姐突然抓住小李的胳膊,声音发紧。
小李愣住了,脸色瞬间发白:“我……我当时太急了,分诊台的试管架乱了,我好像……好像拿了旁边血常规的紫管!”血常规管加的是EDTA抗凝剂,和凝血检测的枸橼酸钠完全不同,而且,紫管的抗凝剂会螯合钙离子,可凝血检测恰恰需要钙离子参与反应……不,更要命的是,如果没加抗凝剂,普通试管的血液会自然凝固!
“天啊!”王姐猛地站起身,“快!现在马上去重新抽一管!必须用蓝色帽的枸橼酸钠管,记住,9:1的比例,抽完立刻颠倒混匀!”
小李如梦初醒,转身就往急诊跑,白大褂的衣角刮过检验科的不锈钢操作台,带起一阵风。
王姐守着仪器,心脏还在狂跳。她不敢想象,如果真的按“凝血时间为零”的结果报告,医生会做出什么判断——也许会当成仪器故障忽略,也许会误以为病人是极端高凝状态,用了过量抗凝药,结果术中大出血……
十五分钟后,小李喘着气把新的血样送回来。王姐的手指因为紧张有些发抖,将试管插入仪器。这一次,进度条走完后,屏幕上跳出了数值:PT 18.2秒(参考值11-14),APTT 45.7秒(参考值25-35),FIB 1.2g/L(参考值2-4)。
虽然都偏离了正常范围(创伤应激导致的高凝伴消耗性低纤),但至少,不是那个荒谬的“0”了。

她立刻把新结果发给急诊手术室,张主任的回复很快传来:“收到,调整方案,准备手术。”
王姐瘫坐在椅子上,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。窗外的天泛起鱼肚白,检验科的灯依旧亮着,仪器的嗡鸣仿佛也温柔了些。她看着那支被“冤枉”的紫管,突然觉得,这夜班的惊心动魄,比任何悬疑小说都要真实——有时候,拯救生命的关键,就藏在一管血、一个试管帽的细节里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