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到体检报告的那天,李薇的目光像被胶水粘在了“尿胆原:强阳性”那行字上。旁边的参考值明明白白写着“阴性~弱阳性”,那个突兀的“强阳性”像颗小石子,在她心里砸出一圈圈焦虑的涟漪。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,最近总觉得皮肤有点发黄,难道是……百度搜索页面里,“肝炎”“胆道梗阻”“溶血性贫血”这些字眼跳出来,吓得她指尖瞬间冰凉。

第二天一早,李薇请了假,直奔市中心医院。消化科的走廊里挤满了人,消毒水的味道混着各色情绪在空气里弥漫。她攥着挂号单,手心沁出薄汗,排在长长的队伍里,心脏像揣了只兔子,砰砰直跳。
轮到她时,诊室里的张医生抬起头,镜片后的眼睛透着温和:“别紧张,坐。说说哪里不舒服?”李薇把体检报告递过去,声音有点发颤:“医生,我体检尿胆原强阳性,我是不是肝出问题了?”张医生仔细看着报告,又询问了她最近的生活:“有没有乏力、腹痛?皮肤、巩膜黄不黄?最近熬夜多吗?”
李薇回忆着:“最近项目赶工,天天加班到半夜,饭也吃得随便,汉堡炸鸡居多。昨天照镜子,觉得脸好像黄了点,浑身没力气。”张医生点点头,在病历本上写着什么:“尿胆原是胆红素代谢的产物,强阳性确实需要重视。生理性的可能和喝水少、剧烈运动、饮食有关,但也不排除病理性的,比如肝炎、胆道疾病,或者溶血。我先开几个检查,查肝功能、血常规,再做个肝胆超声,排查一下。”
缴费、抽血、做超声……李薇在各个科室间奔波,每等一份报告,心就揪紧一分。中午在医院食堂吃饭,她对着窗口的油焖大虾咽了咽口水,想起张医生的话,默默选了清炒时蔬和杂粮饭。妈妈打来电话,声音里满是担忧:“薇薇,咋样了?别自己吓自己,有事给妈说。”李薇强装轻松:“妈,没事,就是常规检查,等结果呢。”挂了电话,眼泪却不争气地掉了下来——原来生病时,最害怕的不是病痛本身,是让爱自己的人担心。
下午拿到所有报告,肝功能里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略高于正常,超声提示“轻度脂肪肝”,血常规一切正常。李薇捏着报告冲进诊室,张医生看完,松了口气似的笑了笑:“问题不大。你这属于‘一过性’的尿胆原强阳性,和你近期熬夜、高脂饮食、喝水少都有关系。脂肪肝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,加上尿液浓缩,就导致尿胆原排泄增多了。”
张医生用笔点了点报告:“回去调整作息,别再熬夜了,饮食清淡点,多吃蔬菜水果,每天保证1500ml以上的水。过两周来复查个尿常规,应该就恢复了。要是不放心,三个月后再查次肝功能和超声,看看脂肪肝的情况。”
走出医院时,夕阳正暖,洒在李薇身上。她摸了摸自己的脸,好像没那么黄了。原来身体的每个异常信号,都是在温柔地提醒我们:要更爱自己一点。这场关于“尿胆原强阳性”的虚惊,像一场及时雨,浇醒了她对健康的疏忽。从那天起,李薇的闹钟提前了一小时,餐桌上多了粗粮和鲜榨的果汁,晚上的加班也换成了规律的散步。再复查时,尿胆原的结果乖乖回到了“弱阳性”的范围,李薇对着报告,终于露出了安心的笑容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