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的市一院检验科,只有角落里的粪便分析仪还亮着幽蓝的光。老林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保温杯里的枸杞茶凉透了,他盯着屏幕上的粪便样本数字切片,哈欠刚打到一半,瞳孔突然收缩——屏幕右下角,一个本该静止的蛔虫卵,壳壁竟然像呼吸般微微起伏,里面的幼虫轮廓似乎在扭动。

“眼花了?”老林嘀咕着,放大图像。这是急诊送来的样本,病人是个户外探险爱好者,持续腹痛一周,血检、B超都没找到病因。常规镜检时,老林只扫到几个形态模糊的虫卵,以为是污染,现在用最新的AI分析仪回溯原始数据,却发现了诡异的一幕:不止蛔虫卵,旁边几个疑似钩虫卵的结构,竟然在缓慢“爬行”,它们的卵壳边缘泛起极细微的光晕,像在分泌某种透明液体,推动自身在像素构成的“肠道”里移动。

老林猛地坐直,心脏砰砰直跳。他干了三十年检验,见过的虫卵不计其数,死的、活的(比如刚排出的蛲虫卵),但从未见过在体外样本里,不同种类的虫卵会“互动”。他调出样本的采集时间:两小时前,室温保存。按道理,离体这么久,虫卵活性早该丧失,更别说“爬行”了。

他立刻重新涂片,用传统显微镜观察。视野里,虫卵安静地躺在生理盐水里,和普通样本别无二致。“仪器故障?”老林检查分析仪的参数,温度、湿度、成像频率都正常。他不死心,又把新采集的样本(病人刚留的)放进仪器。

这一次,异变更清晰了:一个带盖的肺吸虫卵,盖子突然“弹”开,一条纤毛幼虫钻了出来,在样本液的数字模拟环境中,竟朝着另一个蛔虫卵游去,像在捕猎!老林倒吸一口冷气,赶紧拨通感染科张主任的电话:“张姐,那个探险者的样本,你快来看!虫卵……在分析仪里动!”

张主任带着实习生匆匆赶来时,屏幕上的“狩猎”已经结束——肺吸虫幼虫钻进了蛔虫卵的空壳,后者的壳壁瞬间变得透明,仿佛被溶解。实习生小王脱口而出:“林老师,这是AI的图像渲染错误吧?”老林指着实时成像的时间戳:“你看这个帧,幼虫的纤毛摆动频率,和数据库里的活体幼虫完全一致!”

随机图片

张主任脸色凝重,立刻安排病人做寄生虫特异性抗体检测,同时联系疾控中心。三天后,检测结果出来:病人感染了一种新发现的杂交寄生虫,成虫在肠道产卵时,会分泌特殊酶液,让部分虫卵在离体后短时间内保持“假活”状态,甚至诱导其他虫卵的幼虫孵化、互相吞噬,以提高自身存活率。而这种“异动”,只有在高分辨率的数字分析仪下,通过连续帧对比才能捕捉到。

老林站在分析仪前,看着屏幕上恢复平静的虫卵,忽然觉得,医学的深海里,永远藏着人类尚未窥见的暗涌。他给仪器的AI识别系统加了条备注:“警惕‘异动虫卵’,需人工复核连续成像序列。”夕阳透过窗户,给冰冷的检验科镀上一层暖意,老林的保温杯里,又续上了滚烫的枸杞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