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的病理科实验室,只有一盏无影灯和林薇面前的显微镜还亮着。她揉了揉酸涩的眼,镜片后的目光死死钉在载玻片上——那是一片承载着十几个疑难病例的组织芯片,每个微小的样本点都像一枚等待解码的生命密码。其中,七岁患儿小宇的样本像块顽固的拼图,让整个诊断团队陷入僵局:多器官衰竭、肝酶骤升、神经系统损伤……所有常规检测都铩羽而归,仿佛病魔故意蒙上了一层不透光的黑布。

“滴——”显色试剂的滴管悬在芯片上方,林薇的呼吸都放轻了。这是她今天第三次重复实验,为的就是验证那个挥之不去的疑惑。试剂渗入样本点,像墨滴入清水,缓缓晕开。大部分区域很快呈现出预期的色彩,唯独小宇的芯片上,一个标注为“空白对照”的微小区域,竟泛起一丝极淡的荧光绿,像暗夜里迷路的萤火虫,微弱却倔强地亮着。

“不可能……”林薇的心跳漏了一拍。空白对照本应无色,这意味着样本里存在某种未知的“信号”。她立刻检查移液器、试剂批号,甚至重新刮取了小宇的蜡块,严格按照SOP重新制备芯片。可当新的显色结果摆在眼前时,那个诡异的空白点依旧在相同的位置闪烁,仿佛在嘲笑她的疑虑。

她猛地翻开小宇的病历,纸张边缘已被指尖磨得起了毛。孩子的症状太离奇了,所有已知的代谢病、遗传病都对不上。这个空白点……会不会是突破口?林薇的指尖划过芯片上的样本点,那个荧光绿的位置,对应着常规病理切片里一个毫不起眼的腺管旁间质区域。

“张主任,您看这个!”第二天一早,林薇抱着芯片冲进主任办公室,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。张主任扶了扶眼镜,盯着显微镜下的画面,眉头微蹙:“空白点显色?小林,别太执着,可能是样本降解,或者抗体非特异性结合。”

“不,主任!”林薇的声音陡然拔高,又立刻放软,“我做了三次重复,位置、形态完全一致。您看这个区域的病理图像,常规切片里没异常,但芯片浓缩了样本,会不会……是某种极低表达的蛋白?”

张主任沉默了。他见过太多“异常”最终被证明是失误,但林薇眼底的执拗,让他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。“去做单细胞测序,把那个区域的组织单独切下来。”

接下来的三天,林薇几乎住在了实验室。她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,像外科医生般精准地“切”下那个荧光绿的微小区域,送往分子生物学组。等待测序结果的每一分钟,都像在油锅里煎熬。直到那天深夜,测序报告的邮件弹出——一个全新的基因突变,导致一种跨膜蛋白异常表达。这种蛋白的结构与已知的任何蛋白都不同,却恰好能与林薇使用的抗体发生微弱但特异性的结合。由于表达量极低,常规免疫组化会被背景淹没,唯有在芯片的高浓度样本点上,才会在空白对照的“纯净背景”下,显露出那抹关键的荧光绿。

真相大白的瞬间,林薇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。她冲出实验室,在走廊里给小宇的主治医生打电话:“找到了!是新的离子通道病,靶向药试验组还有名额吗?”

几周后,小宇的病房传来好消息:肝酶下降,意识清醒了许多。林薇站在病理科的窗前,看着楼下的白玉兰抽出新芽。那片曾被视作“空白”的区域,如今成了照亮罕见病诊断的新坐标。她忽然明白,医学的征途上,最珍贵的线索,往往就藏在那些不被理解的“异常”里,等待着有人愿意为它停下脚步,执着地追问一句:“为什么?”

随机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