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的市一院检验科,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与生物试剂混合的特殊气味。实习生周小柔揉了揉酸胀的眼睛,盯着酶标仪的屏幕——最后一批乙肝五项的检测结果即将出炉。她按照流程将反应板放进仪器,指尖因紧张微微发凉,这是她独立操作的第十批样本,她太希望一切完美了。
“小周,结果出来了吗?”检验科技师李梅端着搪瓷杯走过来,白大褂袖口沾着淡蓝色的手套粉末,那是整日与耗材打交道的印记。
“李姐,刚出来,我正准备复核。”小周的声音带着疲惫,却又藏着期待。
李梅的目光落在“空白孔”的检测数据上时,眉头骤然拧紧:“不对!空白孔的吸光度怎么这么高?它显色了?”
小周的心猛地沉到谷底。空白孔,是实验的“基准线”,只加酶结合物和底物,理论上应是无色透明的。一旦显色,意味着整个实验可能被污染,几十份样本的结果都将作废。
“不可能……我加样时很小心,空白孔只碰了试剂,没碰样本啊!”小周的声音发颤,她慌忙调出酶标仪的原始曲线——空白孔的曲线竟和阳性对照孔有相似的反应趋势。
李梅没说话,转身拿起那批反应板。板子上,空白孔的位置果然泛着淡淡的黄,虽不如阳性孔深,却确凿无疑地显色了。“别慌,咱们一步步查。”她的语气沉稳,多年的经验让她迅速冷静,“先回忆加样过程:空白孔的试剂是单独取用的吗?有没有可能和样本混了?”
小周努力回想:“枪头是新拆的,试剂也从原装瓶里倒的……不过……加阳性样本时,枪头会不会溅出液体?”她的声音越来越小,仿佛自己也察觉到了破绽。
“有这个可能。或者试剂本身有问题?我们重做一个空白孔试试。”李梅取来新反应板、新试剂,严格按规范只加酶结合物和底物,再次放进仪器。
等待的几分钟里,检验科静得只剩酶标仪的嗡鸣。小周手心冒汗,看着李梅专注的侧脸,愧疚与焦虑如潮水般涌来——若因自己的失误耽误了病人诊断,她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。
新的检测结果出来了:空白孔吸光度正常,无色透明。
“试剂没问题,问题在操作环节。”李梅指着旧反应板,“你看,空白孔旁边是不是有样本残留?加样时,阳性样本的液体可能溅进去了。”
小周凑近一看,空白孔边缘果然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红色痕迹——那是样本抗凝剂的颜色。她瞬间明白:加阳性样本时,枪头挂了一滴液体,不慎溅入空白孔试剂,导致非特异性结合,才有了那抹不该出现的黄色。
“李姐,对不起,是我太粗心了……”小周眼眶发红,“我应该加样后检查每个孔的。”
李梅拍了拍她的肩,语气柔和却有力:“知错就好。检验科的每一步都容不得马虎。空白孔显色看似小事,却是质量控制的关键。这次记住教训,以后加样时,枪头要远离其他孔,避免交叉污染。”
她顿了顿,望着那批作废的样本:“重新检测会耽误时间,但总比发错报告强。病人的信任,就藏在我们每一次严谨的操作里。”
夕阳透过窗户,给实验台镀上暖光。小周重新整理样本,换了新枪头,这一次,她的动作格外谨慎,每加一个孔都确认枪头干净,孔与孔间保持安全距离。李梅在一旁看着,嘴角露出欣慰的笑。
酶标仪再次启动,空白孔安静地保持着无色,像忠诚的卫士,守护着检测结果的准确。小周知道,“空白孔显色”的意外,会成为她职业生涯的注脚——提醒她永远敬畏每一个步骤,敬畏那份关乎生命的责任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