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立医院微生物检验科的午后,总带着股消毒水和培养基混合的特殊气味。王素梅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盯着生物安全柜里那支装着咽拭子的试管——是个重症流感疑似病例,标本风险等级不低。旁边,实习生李薇正紧张地调整着操作口的玻璃挡板,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。
“别慌,挡板降到20厘米,动作轻一点。”王素梅的声音尽量柔和,但眼神里的专注丝毫不减。生物安全柜BSC-1300IIA2是她们的“铠甲”,正常运转时,操作口会形成一道无形的气流屏障,把内部可能携带病毒的气溶胶牢牢锁在负压环境里。王素梅习惯在操作前将手悬在操作口上方,感受那若有似无的“吸力”——这是判断气流是否正常的土办法,比看面板数据更直观。
今天的“吸力”却有些异样。李薇刚打开样本管的瞬间,王素梅的手背忽然感到一丝极轻微的“推力”,像有人用羽毛拂过。她心脏猛地一缩:“停!立刻停!”
李薇的手套僵在半空,试管口的棉签还没完全抽出。“王老师,怎、怎么了?”
“气流反了!”王素梅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她迅速按下安全柜的急停按钮,“玻璃挡板全放下!所有人,按应急流程撤离!”
实验室里的另外两位检验师闻声立刻起身,关闭门窗,启动紫外线灯和过氧化氢喷雾装置。王素梅盯着安全柜的控制面板,风压数值像失控的心跳般剧烈波动,短暂跳到正值——这意味着内部的污染空气,正随着倒灌的气流往外涌!
“刚才那几秒……”王素梅的后背沁出冷汗,“样本里的流感病毒,还有没有其他菌?要是气溶胶飘出来,我们的防护服……”她不敢想下去,只能机械地执行消毒步骤,直到整个实验室被白雾笼罩。
维修人员赶来时,王素梅的脸色还没恢复。拆开安全柜的高效过滤器(HEPA),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:滤网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和不明纤维,早已堵塞。“王老师,这滤网超期一个月了,风机负荷太大,加上今天中央空调临时调压,就把气流顶回来了。”维修师傅叹了口气,“早该换了。”

王素梅想起一周前的提醒,设备科那句“新滤网还在招标”像根刺扎在心里。她看向李薇,小姑娘正低着头,手指绞着防护服的系带,满是自责:“王老师,是不是我操作挡板的高度不对?我、我好像……”
“不怪你。”王素梅打断她,语气却格外严肃,“但你要记住,生物安全柜的气流是‘生命线’。以后操作时,手一定要悬在操作口,感觉不到‘吸力’,或者像今天这样有‘推力’,不管面板数据显示什么,立刻停手。设备会说谎,但你的皮肤不会。”
那天的险情像一场警钟,敲醒了整个检验科。医院连夜加急更换了过滤器,设备维护的电子预警系统被提上日程,每个操作人员的培训表里,多了一项“气流体感训练”。
李薇再操作安全柜时,总会先静静感受那道“无形的墙”。而王素梅,也会在每次开机前,习惯性地将手悬在操作口——那若有似无的“吸力”,如今听来,像极了生命的低语,时刻提醒着:屏障在,安全才在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