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两点的市一院检验科,只剩下走廊声控灯忽明忽暗的嗡鸣,和仪器运转的低沉轰鸣。我叫林晓,刚来检验科轮岗的规培生,今晚的夜班漫长到像浸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,凝固又冰冷。

巡房到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时,眼角余光瞥见角落的超低温冰箱——那台装着新冠疫苗和罕见病基因样本的“大冰柜”,门竟虚掩着一道缝。零下八十度的寒气像幽灵的呼吸,裹着消毒水味漫出来,在暖光下凝成朦胧的白雾。

我心里一紧,这冰箱的门向来是“碰即锁死”的结构,密码和指纹双重验证,怎么会自己开?我快步上前,指尖刚触到不锈钢门框,一股刺骨的寒意顺着皮肤往骨髓里钻。我用力推了推,门却“咔哒”一声,自己弹开了半掌宽的缝隙,冷气喷得更凶了,冰箱里的警报器居然没响。

“搞什么……”我嘟囔着,额头沁出细汗。这台冰箱里的东西,每一份都标着“一级生物样本”,价值连城不说,温度一旦回升,里面的mRNA疫苗会失效,肿瘤组织的基因序列也会降解。我深吸一口气,再次用力合上门,可手指刚离开,门又“噗”地弹开,像有只无形的手在和我较劲。

我掏出手机打维修部电话,无人接听。走廊尽头的安全出口指示灯泛着诡异的绿光,我突然想起科室老护士说的传闻:三年前,一个研究基因编辑的老教授猝死在这台冰箱前,手里还攥着一份未知的样本……我打了个冷颤,手电筒的光扫过冰箱内壁,一排排冻存管在蓝光下泛着冷光,其中一支标着“病例37,神经母细胞瘤”的样本,标签边缘似乎在微微颤动?

不可能,零下八十度,连分子运动都近乎停滞。我壮着胆子凑近,冷气呛得我直咳嗽,仔细看才发现是冻存管上的霜花在灯光下折射出的错觉。可门为什么会自己开?我检查了门锁,指纹识别灯亮着,密码键盘也正常,电路面板的指示灯全是绿色。

随机图片

突然,走廊传来“哒、哒”的脚步声,由远及近。我心脏狂跳,抓起旁边的止血钳(虽然知道没用),却见保安老李举着手电筒走来:“小林?我巡逻看到你这灯还亮着,咋了?”

“李叔!冰箱门自己开了!”我声音发颤。老李凑过来,用力关上门,这次门没弹开。“奇了怪了,我刚才在监控里看,你关门后它就没动啊。”老李皱着眉,“是不是你没关紧?”

我赌咒发誓关紧了。老李又试了两次,门都牢牢锁死。警报器这时才迟滞地“滴——滴——”响起来,屏幕显示“温度异常,回升2℃”。我们盯着冰箱看了十分钟,门纹丝不动,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是我的幻觉。

第二天维修师傅来,拆开冰箱门封条,发现底部的密封条因为长期低温收缩,边缘翘了起来,导致门的密闭性下降,加上昨晚医院中央空调临时检修,走廊温度升高,热胀冷缩让门产生了“自动弹开”的错觉。

真相大白,可那晚冰箱门开合的“咔哒”声,还有冻存管上的霜花,总在我值夜班时浮现。医院的夜晚藏着太多未知,就像那台超低温冰箱,冰冷的外壳下,是生命的希望,也可能是人性和科学都无法解释的、一闪而过的诡异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