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一点的中心医院制剂室,只有冷冻干燥机“冻干-3000”的嗡鸣还在不知疲倦地运转。技术员小李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盯着屏幕上“冻干完成”的提示,心里悬着的石头刚落了半截——这批自体造血干细胞制剂,是给3床那个急性白血病患儿的“救命种子”,容不得半点差错。
按照SOP,冻干后的样品需要称重,计算失重率(即去除的水分占冻干前总重的比例),以此判断冻干是否彻底。小李小心翼翼地从冻干腔里取出20支西林瓶,放在十万分之一精度的电子天平上。第一支,第二支……数据一个个跳出来,可越往后,小李的脸色越白——平均失重率达到了32%,而工艺规程要求的是25%±2%。
“不可能……”他喃喃自语,额头渗出细汗。这批样品冻干前,他亲自称量过每一支的重量,预冻温度、升华温度、真空度的曲线都和验证时一模一样。他重新校准天平,换了个位置称量,甚至把冻干机的运行日志翻出来逐行核对——温度稳定在-50℃,真空度维持在10Pa以下,时间也卡得丝毫不差。
“张姐,出事了!”小李的声音带着颤抖,拨通了质量主管张姐的电话。电话那头,张姐的声音瞬间严肃起来:“你再说一遍,失重率多少?”
“32%,超出标准上限5个百分点……”
半小时后,张姐踩着高跟鞋冲进制剂室,白大褂的下摆都带起风。她没顾上喘气,先看了天平上的样品,又翻出冻干曲线:“程序没问题,设备参数也对。小李,冻干前的样品溶液,你是怎么配制的?”
小李的手心全是汗:“我严格按配方来的,溶剂是注射用水,细胞悬液的浓度也做了三次检测……”他忽然停顿了一下,“对了,那天配制的时候,有个移液管好像挂壁了,我多吹了一下,但重量是够的……”
张姐眉头紧锁:“不,失重异常要么是水没冻住,要么是升华时跑了不该跑的东西。走,拆冻干机腔体!”
两人戴上手套,打开冻干机的不锈钢腔门。一股寒气扑面而来,冷凝器上结着厚厚的白霜。张姐用手电筒照向腔壁的密封圈:“看看这里,有没有破损?”小李凑近,发现靠近右侧的密封圈有一道几乎看不见的裂纹,“上次维修后,是不是没检查这里?”
张姐立刻联系设备科,同时让小李取一支异常失重的样品,做水分残留检测。等待检测结果的半小时,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。设备科的王工带着氦检仪赶来,往冻干腔里充入氦气,质谱仪上的数值瞬间飙升——果然,密封圈的微小裂纹导致真空度在冻干后期出现了波动,虽然屏幕显示的真空度达标,但局部泄漏让部分样品的升华速度失控,水分没被冷凝器完全捕获,反而带着微量的细胞活性物质一起“跑”了,这才导致失重率飙升。

“还好发现得早!”张姐长出一口气,“这批样品虽然失重超标,但水分残留检测显示,关键的生物活性物质损失不大,调整一下冻干后复溶的稀释液浓度,还能挽救!”
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制剂室,小李看着重新校准、更换了密封圈的冻干机,心里五味杂陈。他知道,在医院这个与死神赛跑的地方,每一台仪器的“小脾气”,每一个操作的“小疏忽”,都可能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。而这次冻干机的“失重之谜”,也成了他职业生涯里一堂刻骨铭心的课:严谨,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刻在每一次称量、每一次校准里的责任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