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的清晨,市一院外科病房的空气里,除了消毒水的凛冽气息,还弥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异样。护士李曼给3床的王大爷换敷料时,指尖触到他手术切口周围的皮肤——成片的红疹像蛛网般蔓延,伴随着患者压抑的咳嗽声。更让她心头一紧的是,同天接受胆囊手术的5床、7床患者,也相继出现了类似症状:皮肤瘙痒、头晕、呼吸道灼痛。
“这几个患者的手术器械,都是昨天供应室送的同一批灭菌包!”李曼的声音带着颤抖,快步冲向护士长办公室。护士长攥着记录本的手指泛白,立刻拨通了器械科张工的电话:“张工,你赶紧来看看!三个术后患者同时出现异常反应,器械灭菌环节必须彻查!”
器械科的张工是个干了二十年的老技术员,一听症状描述,神经瞬间绷成了弓弦。他抓起检测箱,三步并作两步冲向供应室。推开厚重的铁门,一股若有似无的甜腻辛辣味钻入鼻腔——那是环氧乙烷特有的气息,本该在灭菌后彻底消散的“隐形杀手”,此刻竟还盘踞在空气里。
供应室里,灭菌器的指示灯还亮着,操作员老赵正埋头整理器械,额角沁着汗珠。“老张,你来得正好!这批器械急着给骨科用,我看温度够高,就把通风时间调短了半小时,寻思残留肯定早散了……”老赵擦着汗,语气里带着点不以为然的轻慢。
张工的心猛地一沉。他立刻从灭菌架上取下三个器械包,用专用采样膜仔细擦拭器械表面,又抽取了灭菌间的空气样本。送检的路上,他翻看着灭菌记录:最近一周,灭菌器的通风时长普遍比规程要求少了30分钟,“器械周转紧张”的潦草字迹,像一记记耳光抽在他心上。
检验科的走廊格外漫长。当检测报告被递到张工手中时,他的指尖几乎要捏碎那张纸——环氧乙烷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3倍!这个数字像冰锥,瞬间刺穿了他的侥幸:那些患者皮肤上的红疹、咳嗽时的痛苦神情,原来都源于这台失控的灭菌器。
医院紧急启动应急预案:所有使用该批次器械的患者逐一排查,呼吸科专家入驻病房对症治疗;涉事器械全部召回,重新灭菌并强制延长通风至72小时;供应室全员停岗培训,老赵因违规操作被记过处分。

李曼再去病房时,王大爷的红疹已经消退,正和家属笑着聊天。“护士姑娘,多亏你们眼睛尖!我这把老骨头,差点栽在这看不见的‘气’上!”老人的感激,让李曼眼眶一热——无影灯下的战场,容不得半点“隐形杀手”,哪怕是无色无味的环氧乙烷残留。
风波过后,市一院的灭菌流程多了道“紧箍咒”:灭菌器通风时间由电脑程序强制锁定,每次灭菌后必须抽样检测,检测报告随器械包一同流转。张工站在焕然一新的供应室里,看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参数,长长舒了口气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灭菌器上,仿佛在无声提醒:医疗安全的底线,容不得任何“省时省事”的侥幸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