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医院门诊楼的檐角,内镜中心的消毒间里已经响起了仪器启动的低鸣。张慧敏——同事们都叫她张姐,这个在这儿干了十五年的老护士,正盯着内镜清洗消毒机的透明管路。里面的多酶清洗液本该是澄澈的淡蓝色,今天却泛着诡异的暗绿色,像被揉进了墨汁的春水,在管道里慢吞吞地打着旋。
“不对啊……”她皱起眉,伸手按停了机器。昨天的最后一台内镜是做胃镜的,清洗流程都合规,酶液也是新换的批次。她俯身凑近,鼻尖几乎贴着管路,仔细看那些随水流晃动的绿色絮状物,心里咯噔一下:这颜色,这形态,绝不是正常反应。
旁边的年轻护士小李端着刚回收的内镜进来,见张姐脸色凝重,也凑过来:“张姐,怎么了?酶液变质了?”
“没那么简单。”张慧敏拧开机器的酶液注入口,用一次性吸管蘸了点液体,放在白色托盘上——绿色更扎眼了,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腥气。她立刻拨通了设备科王技师的电话:“王工,内镜消毒机的酶液管路出问题了,颜色变绿,你快来看看!”
王技师带着工具包火急火燎赶到时,张慧敏已经把近一周的内镜清洗记录、酶液采购单都摊在了桌上。“先排查管路。”王技师打开机器侧盖,手电筒的光束扫过蜿蜒的管道,“最近有没有内镜带了顽固污渍?比如……胆汁反流严重的患者?”
张慧敏一拍脑门:“前天有个胆管炎的病人,内镜取出时带了不少胆汁,当时清洗时泡沫特别多,我还多冲了两遍!”
“胆汁里的胆盐可能和酶液起反应?但也不该变绿……”王技师皱眉,“或者管道里有残留的污染物,和新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?”他拿来内窥镜,伸进管道内部,镜头里果然有几处暗褐色的黏附物,“看,这里有生物膜残留!”
原来,前几天一台内镜的活检孔道堵塞,虽然当时疏通了,但微小的生物膜碎片可能附着在管路内壁。新换的酶液(含特定指示剂,遇某些有机物会变色)流经时,和残留的生物膜成分发生了反应,才导致整体变色。

接下来的三个小时,消毒间成了战场。张慧敏和王技师配合,用专用的管道清洗刷反复疏通,又用高浓度酶液浸泡管路,再用纯水彻底冲洗。当新的淡蓝色酶液重新注入,管路里终于恢复了澄澈的流动,张慧敏悬着的心才落了地。
下午,化验科的反馈也来了:变色的酶液里检测出微量的胆色素和生物膜蛋白成分,证实了他们的判断。张慧敏把这次“酶液变色事件”详细记录在设备维护本上,末尾写道:“细节是安全的生命线,哪怕一丝残留,都可能在看不见的地方埋下隐患。”
夕阳透过消毒间的窗户,给那些静默的内镜镀上一层暖光。张慧敏看着运转正常的清洗机,知道明天又会有患者在这里获得清晰的诊断,但她更清楚,每一次仪器的平稳运行,都藏着无数个像今天这样,为了“为什么变色”而较真的瞬间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