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两点的市一院急诊科,抢救室的无影灯亮得刺眼。李姐揉了揉发酸的腰,又瞥了眼旁边那几个半满的吸引器储液瓶——这些“小祖宗”就像永远填不满的胃,刚倒完没多久,又积了不少混着痰液、血水的液体。她叹了口气,戴上双层手套,准备去处置室处理——这是今晚第三次了。

干了二十年急诊,李姐对这套流程熟得不能再熟,却也烦得要命。储液瓶沉甸甸的,倒液时得小心翼翼,生怕液体溅出来,污染了地面或者自己的手套。有次太忙,她没注意瓶口残留,回病房时沾到了白大褂,吓得她连夜把衣服扔了消毒。“要是能有个自动排空的就好了。”她不止一次这么想,声音混在监护仪的滴答声里,像声微弱的叹息。

转机出现在上个月。医院引进了一批带自动排空功能的吸引器储液瓶,护士长王姐抱着试试的心态,先在抢救室装了一台。李姐第一次见那设备,围着它转了两圈,半信半疑:“这铁疙瘩能比人手还靠谱?”新瓶子的设计很精巧,底部连了根细管,通向墙角的废液收集箱,旁边还有个带屏幕的控制面板,按钮闪着柔和的绿光。

随机图片

那天晚上,一个车祸患者送进来,吸引器开足马力,储液瓶里的液体眼看着往上涨。李姐正准备喊实习护士小周帮忙倒,突然听到“嘀”的一声轻响,控制面板亮了,屏幕跳出“液位预警”的提示。紧接着,阀门自动打开,液体顺着管子悄无声息地流进了收集箱,瓶内液面稳稳下降,像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“拎”走了负担。李姐愣住了,手里的手套还没来得及戴,指尖悬在半空,竟有些不知所措。

从那天起,抢救室的夜晚安静多了。再也不用掐着点去倒储液瓶,系统会自动监测液位,满了就排,排完还会启动管路冲洗,“嗡嗡”的小电机声成了新的安心背景音。李姐的夜班轻松了不少,能腾出更多时间看监护仪、给患者擦汗、安抚焦躁的家属。有次小周不小心碰倒了备用的传统储液瓶,弄得一地狼藉,李姐指了指旁边安静工作的自动装置,笑着拍了拍小周的肩:“瞧瞧,还是高科技省心。”

更让院感科张老师满意的是,自动排空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污染环节。以前倒液时,瓶口暴露的风险高,现在全程封闭,连废液收集箱都是防漏防臭的,每周由专人统一处理。上个月的院感检查,抢救室的微生物检测合格率一下子提高了十个百分点,张老师拿着报告,特意到急诊科夸了句:“这‘省心瓶’,真是给我们院感帮了大忙!”

现在,李姐偶尔还是会摸摸那个“铁疙瘩”冰凉的外壳,心里却暖乎乎的。她知道,这小小的自动排空装置,不止是解放了她的双手,更是给患者多了一份安全,给急诊室添了一份从容。凌晨的灯光下,机器的低鸣和监护仪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,见证着医护与科技并肩作战的模样——那些关于疲惫、风险和期盼的故事,正随着自动排空的液体,一点点流进更高效、更安全的未来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