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科室里的电子签名》

凌晨三点的科教科办公室还亮着灯,林静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论文署名名单像一群游不动的鱼,在Excel表格里泛着青白的光。她伸手摸向咖啡杯,却发现早已凉透,只好起身去接热水。走廊尽头的窗户透进秋雨的凉气,她不禁裹紧了白大褂。

随机图片

作为科教科新来的干事,林静最近半个月都在处理年度科研成果汇总。原本以为只是核对数据的简单工作,却没想到卡在了论文署名这一环。医院新上线的科研管理系统启用了电子签名功能,按理说能省去人工录入的麻烦,可今天下午突然接到通知,所有待提交的论文都要重新核查署名顺序,尤其是带“*”号的通讯作者栏。

“小林,你注意点,有些老同志对系统操作不熟,别弄错了顺序。”下午科长临走前特意交代,语气里带着几分隐晦的提醒。林静当时没太在意,直到她在系统里点开呼吸科王主任的论文,发现通讯作者栏自动生成了“李副院长”的名字,而实际撰写人张医生的名字却排在第三位。

她记得上周科室例会上,李副院长刚强调过“要重视青年医生的科研成果”,可眼前的系统记录却像一记无声的耳光。更让她惊讶的是,这种情况并非个例——骨科、内分泌科、心内科……越往下翻,林静的手指越凉。那些年轻医生熬夜写就的论文,通讯作者栏里几乎都躺着科室领导或院领导的名字,有的甚至连第一作者都被替换成了“无名氏”。

“叮”的一声,热水壶跳闸的声音惊得她一颤。回到工位时,手机屏幕亮起,是大学同宿舍的晓雯发来消息:“静静,我那篇关于慢阻肺病的论文,你帮我看看署名没问题吧?主任说系统会自动优化顺序。”晓雯去年才入职,为了这篇论文在实验室泡了三个月。林静咬了咬嘴唇,点开系统里晓雯的论文,果然,通讯作者栏写着“陈主任”,而晓雯的名字被挤到了第四位。

窗外的雨越下越大,玻璃上的水痕蜿蜒成扭曲的纹路。林静摸出抽屉里的U盘,那是她昨天备份的原始数据。对比之下,问题一目了然:系统在自动抓取数据时,默认将职称和行政职务作为署名优先级,而实际撰写人的信息却被算法忽略了。这不是技术漏洞,而是某种约定俗成的“规则”被代码化了。

凌晨四点十五分,林静终于整理完所有存在问题的论文名单。她的右手食指因反复点击鼠标而发疼,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动着,像某种倒计时。走廊里传来清洁工拖地的声音,她站起身,活动僵硬的肩膀,白大褂下摆扫过垃圾桶,里面躺着半打被揉皱的核查表——那是她今天下午试图找几位主任沟通时被退回的。

“小林啊,系统肯定比人工准,你年轻人别太较真。”胸外科刘主任接过核查表时,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,手指轻轻敲了敲表上“通讯作者需核实”的红笔批注。

现在,这份整理好的名单安静地躺在她的办公桌上,蓝色文件夹的封面印着“科研诚信专项核查”几个烫金字。林静摸出手机,给科长发了条消息:“王科,关于论文署名系统的问题,我整理了详细记录,明天想跟您汇报。”发送键按下的瞬间,窗外划过一道闪电,照亮了她眼底的坚定。

天快亮时,雨停了。林静收拾好文件,瞥见办公桌上的台历——9月20日,世界学术自由日。她轻轻扯了扯嘴角,把文件夹抱在胸前,走向电梯间。晨光从楼顶的天窗斜射进来,在走廊地面投下狭长的光影,像一条通往未知的路。

(全文98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