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农夫与蛇:田埂上的第二场春》
田埂上的草刚返青,晨露把小安的裤脚浸得凉丝丝的。他攥着母亲给的糠饼,踮着脚往老柿树底下瞅——那只父亲留下的旧竹篓还在,竹篾上凝着层薄霜,像谁偷偷撒了把米。
去年春天也是这样的早晨,父亲就是蹲在这棵树下,把冻得直打哆嗦的蛇放进竹篓里。后来的事小安记得清楚:蛇醒了,咬了父亲的手腕,父亲攥着伤口喊“快跑”,可蛇还是游进了麦地里。母亲哭了三天,把竹篓扔在树底下,说“再也不许碰这东西”。
田埂上的旧竹篓
小安蹲下来,指尖碰到竹篓的瞬间,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。那天父亲躺在土炕上,手背上的伤口还肿着,他摸着小安的头说:“蛇性冷,可人心要热。要是再遇到冻僵的活物,别像我这样冒失,先给它暖暖身子。”
风卷着麦叶掠过田埂,竹篓里突然传来“沙沙”的响。小安吓得往后退了两步,定睛一看,竹篓缝里露出一截灰褐色的尾巴——是条蛇,比去年那条细些,蜷成一团,像根晒蔫的狗尾巴草。
墙根下的冷身子
小安盯着蛇看了半天。它的鳞片上沾着泥,眼睛半眯着,连吐信子的力气都没有。母亲的话在耳边响:“蛇是害人的东西,碰都不能碰。”可父亲的话也跟着冒出来:“人心要热。”
他咬了咬嘴唇,把糠饼塞进怀里,伸手摸了摸蛇的身子——凉得像块刚从井里捞出来的石头。小安想起家里的灶头,母亲总把煮好的米汤放在灶边温着,于是他蹲下来,用袖口裹住蛇,小心地放进竹篓里。

碗里的温米汤
竹篓放在灶边的墙根下,小安搬了个小马扎坐旁边,盯着竹篓缝里的蛇。母亲去地里摘菜了,临走前吩咐:“别碰竹篓里的东西。”小安答应着,手里攥着个瓷碗,碗里是温好的米汤。
蛇慢慢动了。它从竹篓里爬出来,抬头看了小安一眼——眼睛里没有去年那条蛇的凶光,倒像是刚醒过来的孩子。小安把碗递过去,蛇凑过来,舌尖沾了沾米汤,又抬头看他。小安笑了,用手指蘸了点米汤,抹在蛇的头上:“慢点儿,没人跟你抢。”
篱笆外的风
太阳爬到头顶的时候,蛇已经能慢慢爬动了。它绕着小安的脚转了一圈,又抬头看他。小安蹲下来,摸了摸它的头:“回去吧,别再冻着了。”
蛇顺着篱笆根爬出去,爬到门口的时候,突然停下来,回头看了小安一眼。小安挥了挥手,它才钻进了麦地里。
母亲回来的时候,小安正在擦灶台上的碗。母亲问:“竹篓里的东西呢?”小安说:“走了。”母亲皱着眉:“你碰它了?”小安摇头:“就给它喂了点米汤。”母亲叹了口气,摸了摸他的头:“你跟你爹一个样。”
傍晚的时候,小安坐在柿树下的竹篓旁边,看着麦地里的风。他想起父亲的话,想起蛇回头的样子,突然觉得心里暖暖的。原来善意不是一定要得到回报,就像春天的风,吹过田埂,吹过麦浪,吹过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。
那天晚上,小安做了个梦。梦见父亲蹲在柿树下,手里拿着竹篓,笑着对他说:“我儿子长大了。”梦见蛇在麦地里游,身后跟着一群小蛇,像一串会动的小绳子。
农夫与蛇后续,善意的延续,民间故事新说,温暖的善意,人心与蛇性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