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市场里的红布棚子
王秀芬的菜摊在菜市场最里头,布棚子上挂着块褪色的红布,是去年过年时小宇用毛笔写的“秀芬蔬菜”,字歪歪扭扭的,却比旁边的电子招牌更让人觉得亲切。每天早上六点,她准会把刚从批发市场挑来的青菜码得整整齐齐——白菜叶上还挂着露珠,萝卜带着浅褐色的泥,空心菜的梗子脆得能掐出水,连隔壁卖鱼的老陈都常说:“秀芬的菜,比超市里的新鲜得像刚从地里拔出来的。”
她守这个菜摊十年了,每天凌晨四点起床,骑半小时三轮车去批发市场,挑菜、讲价、装筐,再骑回来摆好。手冻得通红,指甲缝里的泥永远洗不干净,可她乐意——小宇在外地打工,说要攒钱买房子,等明年结婚时,让她住上带阳台的楼房。她把每笔钱都存进存折,锁在抽屉里,睡前总要看一眼,那串数字像颗定心丸。
儿子的背包里装着心事
周三早上,王秀芬正在给张婶称空心菜,手机突然在围裙口袋里震动。她擦了擦沾着菜汁的手接起来,听见小宇的声音:“妈,我到火车站了。”手里的秤砣“咚”地掉在地上,张婶笑着推她:“快过去接,小宇肯定想你了。”
她拎着包往火车站跑,风把头发吹得乱蓬蓬的。看见小宇时,他正背着个破背包站在柱子旁边,头发乱得像鸡窝,眼睛下面有层青黑,看见她就低下了头。“妈,”他声音哑哑的,“我被公司开除了。”
王秀芬愣了愣,伸手摸了摸他的脸——比上次回家瘦了一圈。她把包往自己肩上挪了挪,说:“没事,回来就好。妈今天买了五花肉,晚上做你爱吃的红烧肉。”小宇跟在她后面,脚步沉甸甸的,像个犯了错的孩子。
微信群里的新活计
第二天早上,小宇跟着她去菜市场。他蹲在地上帮着摆菜,手指冻得发红,却还是笑着给李叔挑土豆:“李叔,这几个圆的,炒土豆丝脆得很。”李叔接过土豆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还是小宇懂行,你妈卖的菜新鲜,就是得早起才能买到。”
小宇眼睛一亮,抬头对王秀芬说:“妈,我们做个微信群吧?让顾客提前订,你不用那么早去批发市场,我帮你送菜。”王秀芬皱了皱眉头:“你是大学生,做这个丢面子。”小宇急了:“妈,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在家买菜,我同学都在做社区团购。凭本事赚钱,有什么丢面子的?”

她想了想,终于点了点头。小宇立刻掏出手机,建了个群叫“秀芬蔬菜配送群”,把常来的老顾客都加了进去。第一天就有二十多个人订菜,小宇骑着电动车送了一上午,回来时满头大汗,却笑得眼睛都弯了:“妈,今天的菜全卖完了!”王秀芬看着他脸上的汗,心里像揣了块暖宝宝。
晚归的灯光里有热饭
接下来的日子,小宇变得忙起来。他每天早上帮着摆菜,中午统计订单,下午骑着电动车送菜,有时候要跑到晚上八点才回来。王秀芬总在厨房留着热饭,把红烧肉炖得软软的,等着他进门。
有天晚上,小宇回来得特别晚,手里拎着个纸袋子。他从袋子里掏出个保温杯,递给王秀芬:“妈,这是我给你买的,以后你早上喝豆浆不用再用塑料杯了。”王秀芬接过杯子,摸了摸杯身的温度,眼睛突然湿了。她想起去年冬天,小宇打电话说:“妈,你早上别喝凉豆浆,对胃不好。”没想到他记到了现在。
红布棚子下的新希望
现在,“秀芬蔬菜配送群”已经有三百多个人了。小宇不仅卖王秀芬的菜,还联系了村里的张叔、李婶,把他们种的西红柿、黄瓜也加到群里。王秀芬不用再凌晨四点起床,每天早上七点去菜市场,摆摆剩下的菜,就能卖完。
晚上,她坐在沙发上,看着小宇在电脑前统计订单,灯光照在他脸上,显得特别精神。小宇回头说:“妈,明天我要去村里找张叔,他种的草莓熟了,我们加到群里卖。”王秀芬笑着点头:“好,听你的。”她摸了摸抽屉里的存折,里面的钱没怎么动——现在,她觉得比买房子更重要的,是儿子在身边,是每天能看到他的笑容。
窗外的月亮升起来,照在布棚子上的红布上,那块褪色的红布显得特别亮。王秀芬想起十年前,她刚摆菜摊时,小宇蹲在旁边帮她系绳子,说:“妈,等我长大了,养你。”现在,她终于等到了。
菜市场的温暖,母子亲情,命运转折故事,平凡人的创业,生活里的悲喜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