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那三次半途而废的重启,终于在第四次要成了
周一早上的闹钟响到第三次,我才揉着眼睛摸手机。屏保是去年冬天拍的——我裹着羽绒服站在健身房门口,配文写着“今年要练出马甲线!”。刷朋友圈时,看到楼下邻居阿姨发了张晨跑的照片,定位是我每天下班路过的公园,才想起我的瑜伽垫已经在阳台堆了半个月,上面落的灰能画出个小太阳。
那些没做完的“启动项”,像堆在角落的快递盒
三月办健身卡时,我拍着胸脯跟同事说“以后每天下班都去”,结果去了五次就歇了——第一次是加班到八点,第二次是下雨,第三次是觉得“反正也没瘦”,最后干脆把健身包塞到了衣柜最里面。四月看别人学Python赚外快,我咬咬牙买了个三千块的课程,结果看到“循环语句”那节课,盯着屏幕里的代码,越看越头疼,转而刷起了短视频,直到课程过期提醒发来,才想起我只学了三分之一。五月想写公众号,取了个“职场新人碎碎念”的名字,写了两篇“如何应对加班”,看阅读量只有十几个,就把草稿箱里的半篇“租房攻略”删掉了,从此再也没打开过公众号后台。
同事小琳上周问我:“夏姐,你上次说要学的摄影课怎么样了?”我顺口说“最近没时间”,可心里清楚,不是没时间,是我又半途而废了。
第一次重启:像摸黑找开关,碰了满手灰
上周六早上,我突然翻到去年的新年愿望清单,上面写着“健身、学Python、写公众号、学摄影”,每一条后面都画了个叉。我盯着那些叉,突然觉得很挫败——为什么别人能坚持的事,我就是做不到?
于是我拍着桌子制定了“完美重启计划”:早上六点起床健身1小时,上午学2节Python课,下午写1篇公众号,晚上学1小时摄影。结果呢?早上六点的闹钟响了,我翻了个身想“再睡五分钟”,醒来时已经七点半;健身只做了二十分钟,就累得瘫在沙发上,拿起手机刷起了小红书;Python课没看十分钟,就觉得“这东西好难,我肯定学不会”;公众号写了两行“今天的天气真好”,就觉得“写得好烂,没人会看”,最后抱着手机刷到了晚上十点,睡前骂自己“又废了”。

第二次重启:把“大目标”拆成“小碎步”,居然踩稳了
周日晚上,我跟闺蜜视频,她听我吐槽完,说:“你是不是把目标定得太大了?比如健身,你不用每天练1小时,先每天练15分钟拉伸行不行?”我想了想,觉得有道理。
于是我做了三个调整:
1. 找个人“监督”:我给闺蜜发消息说“以后每天晚上我给你发健身打卡,没发的话我请你喝奶茶”——毕竟,我可不想花二十块钱买奶茶!
2. 把“大目标”拆成“小任务”:健身改成“每天15分钟拉伸”,Python改成“每天学1个知识点(比如print函数)”,公众号改成“每周写1篇100字的碎碎念(比如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)”。
3. 给每完成一个任务加“奖励”:比如完成一周健身打卡,就买一杯喜欢的奶茶;学完10个Python知识点,就买一本想看的书;公众号写满4篇,就去吃顿火锅。
第一天,我下班后回家,做了15分钟拉伸,拍了张瑜伽垫的照片发给闺蜜,她回复“不错哦,继续加油!”;第二天,我学了“print函数”,记了两页笔记,把笔记拍给闺蜜看,她夸我“字写得真好看”;第三天,我写了篇“今天喝了楼下的珍珠奶茶,珍珠特别Q”的公众号,居然有三个朋友点赞,其中一个说“我也想试试写公众号”。
原来“半途而废”不是终点,是调整方向的信号
昨天晚上,我坐在书桌前,翻着自己的打卡记录:健身已经坚持了12天,Python学了15个知识点,公众号写了3篇。我突然明白,之前的半途而废不是因为我“懒”,是因为我把目标定得太大了——就像让刚学走路的孩子跑马拉松,肯定会摔倒。
现在我不再追求“完美”,而是追求“每天做一点”。比如健身,我不再强迫自己做高强度训练,而是每天做15分钟拉伸,感觉身体变轻松了;比如Python,我不再想着“赶紧学会赚外快”,而是每天学一个小知识点,慢慢积累;比如公众号,我不再在意阅读量,而是写自己的真实感受,居然有了几个粉丝。
今天早上,我起床后做了15分钟拉伸,然后打开Python课程,学了“变量”这个知识点,记了笔记。上班路上,我拿出手机,写了篇公众号碎碎念:“今天的早餐是楼下的包子,皮特别软,馅特别足,推荐给大家~”。到公司后,小琳看到我,说:“夏姐,你最近好像变精神了?”我笑着说:“因为我每天都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。”
晚上下班,我路过楼下的奶茶店,买了一杯珍珠奶茶——这是我完成一周健身打卡的奖励。喝着奶茶,我翻着闺蜜的消息:“今天的打卡呢?我等着喝奶茶!”我拍了张奶茶的照片发过去,回复:“今天完成了,明天继续!”
风里飘着奶茶的香味,我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,觉得这次的重启,好像真的不一样了。
重启挑战,半途而废,新手成长,目标管理,坚持方法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