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周守着“周竹编”快三十年了,从他爹手里接过来的时候,厂门口挂的还是“手工竹篮竹席,百年老手艺”的木牌——那时候谁都信这个:老规矩不能破,老手艺就得做实用的,不然对不起祖宗。

可这几年不行了。超市里的塑料筐便宜又轻,年轻人连竹席都嫌“扎皮肤”,老主顾越来越少,厂里堆的竹料都快发霉了。老周蹲在厂门口抽旱烟,烟袋锅子敲得石板响:“难啊,难啊……”

直到去年暑假,女儿小晚从设计学院放假回来,一进门就盯着墙角堆的竹编半成品皱鼻子:“爸,你咋还做这些老掉牙的?现在谁要啊?”老周脸一沉:“这是你爷爷传下来的手艺!能丢?”

 《不主故常的创新变革故事》

小晚没跟他争,转天拎着帆布包跑回厂,掏出几个小玩意儿:巴掌大的竹编笔记本封面,上面编着卡通猫;迷你竹编多肉盆,边儿缠了彩色棉线;还有带镂空小花的竹编书签,摸上去滑溜溜的。“爸你看这!这是传统竹编行业的破局创新啊!”小晚举着样品晃,“我上周去文创市集摆俩小时,卖了三十多个!年轻人都抢着要!”

老周一开始嗤之以鼻:“啥创新?花里胡哨的能当饭吃?”可架不住小晚软磨硬泡,还拉着他去了趟市集。那天太阳毒,小晚摊位前却围了一圈人,戴眼镜的姑娘举着几何纹竹编灯罩喊:“老板再拿俩!送朋友!”老周站在人群外,看着年轻人眼里的亮,突然心里动了——这“不按常规出牌的创业变革”,好像真不是瞎折腾?

回家后,老周翻出压箱底的旧花样,挑了几个简单几何纹,和小晚一起改:竹条劈得更细,编时加彩色丝线,做出来的收纳盒、台灯罩,既有老手艺的韧劲儿,又有年轻人喜欢的巧劲儿。起初老主顾还嘀咕“这不是正经竹编”,可慢慢的,民宿老板订装饰竹编,书店订文创书签,外地设计师订五十个灯罩,说要上线上平台。

上个月,“周竹编”抖音涨了五万粉——小晚拍老周编竹料的手,拍新样品制作过程,评论全是“爷爷手好巧”“想要竹编杯垫”。老周现在还编竹篮(给老主顾留着),但也跟着小晚学画新图案,手指贴创可贴也不喊疼。

 《不主故常的创新变革故事》(1)

昨天傍晚,老周蹲厂门口剥竹料,小晚举手机跑过来:“爸!文创展邀请我们参展!主题就是‘不主故常的创新变革’!”老周抬头笑,烟袋锅敲石板:“以前总觉得老规矩不能破,现在才懂——创新不是丢老本,是给老手艺找新活法。”

风里飘着竹料清香味,老木牌旁多了小牌子:“周竹编文创,老手艺新玩法”。阳光照在上面,亮堂堂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