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刚做新媒体运营那半年,最头疼的就是“选题”——领导说要“戳中用户痛点”,可我盯着后台数据翻来翻去,写出来的稿要么像工作总结,要么像复制粘贴的鸡汤,连我自己都不想点开第二遍。

上周四加班到九点半,楼下便利店的咖啡只剩最后一杯美式,我刚伸手,就听见有人说“你拿吧,我喝温水就行”——抬头一看,是李姐。

李姐是隔壁部门的前辈,听说她做内容十年了,去年那篇《30岁裸辞后,我在菜市场找到第二春》爆了10w+,但她在公司里话很少,我们部门不同,几乎没说过话。我攥着咖啡杯,手指都有点凉,犹豫了三秒还是开口:“李姐,不好意思啊,不揣冒昧想请教您一个问题…就是您那篇菜市场的文章,我刷到的时候差点哭了——您是怎么想到从‘卖菜阿姨的微信名’切入的啊?我之前也想写菜市场,但总觉得没抓手。”

 《不揣冒昧的真诚请教故事》

她拉了个塑料椅子让我坐,把温水推过来一点:“其实哪有什么技巧啊,就是上周帮我妈去买菜,看到张阿姨微信名是‘卖菜的张姐(今天没涨价)’,当时我就愣了——现在谁的朋友圈不是‘努力搞钱’‘实现自我’?可张阿姨的名字里,藏着‘今天没涨价’这种实在的温柔。”

我赶紧点头:“对!我之前写稿总想着‘要高级’‘要共鸣’,可越想越假。您说,真诚请教的话,是不是得先放下‘找技巧’的心思啊?

李姐笑了:“可不是嘛?我刚入行的时候也跟你一样,追着前辈问‘怎么写爆文’‘怎么蹭热点’,结果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别扭。后来我就跟张阿姨学,每天下班绕绕菜市场,哪怕看大爷大妈拌嘴,都比刷行业报告有用——读者又不傻,你是不是真心写的,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。”

后来周末我没睡懒觉,拎着帆布包去家附近的菜市场蹲了两天。第一天看到卖豆腐的王大叔,给一个坐轮椅的奶奶留半块嫩豆腐:“您牙口不好,这半块够您吃两顿,别浪费钱”;第二天看到修鞋的大爷,给穿校服的小姑娘补鞋没收钱:“下次考试考双百分再来谢我,别让你妈花钱”。

我写了《菜市场里的“半块豆腐”:原来温柔藏在斤两里》,发出去当天晚上,后台跳了30多条留言——有个说“我奶奶以前也给我留半块豆腐,现在她不在了”,还有个说“原来我每天买豆浆的阿姨,昨天多打了一勺糖,是因为我昨天哭着买豆浆啊”。

我截了几条留言发给李姐,没抱希望她回——结果第二天早上就收到消息:“写得好呀,比那些空喊口号的实在多了。我这有之前整理的读者留言集,有空给你发,你看看他们都在说啥。”

 《不揣冒昧的真诚请教故事》(1)

现在我每次写稿前,都会先去楼下便利店坐十分钟,看来往的人:穿校服的小姑娘啃着包子赶公交,穿西装的大叔蹲在路边吃泡面,卖水果的阿姨给顾客多塞个橘子…我突然懂了不揣冒昧的真诚请教到底是什么——不是偷“爆文密码”,是把别人的真诚接过来,再变成自己的话,说给想听的人听。

上周六我又在便利店碰到李姐,她给我递了杯热牛奶:“最近写啥呢?要不要帮你看看留言?”我赶紧点头:“好啊李姐!”

原来真诚的请教,从来不是“一次性的麻烦”——是你递出心里的疑问,别人愿意把自己的故事,再讲给你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