巷口的修鞋摊摆了快十年,老周的锥子戳过的鞋比巷子里的梧桐叶还多。他的摊儿小,一张旧木板架在小马扎上,摆着鞋钉、胶水、小锤子,边上堆着几双待修的旧皮鞋——都是附近老街坊拿来的,有的鞋跟歪了,有的鞋底裂了,老周总能给“补”回原样。

那天中午太阳毒,柏油路晒得发软。小李攥着外卖单往3号楼跑,头盔带子滑下来挡了右眼,脚底下拌着老周摊边的塑料桶——“哗啦”一声,装鞋钉的铁皮盒翻了,银闪闪的钉子滚了一地,老周刚穿好线的一双旧皮鞋也蹭上了泥。

“你这孩子咋跑的!”老周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急,手忙去捡钉子,指节上的老茧蹭着地面。小李赶紧摘头盔,脸憋得通红:“叔对不起对不起!我这单超时了,客户催得急……”他蹲下去捡,手指被钉子划了个小口子,也顾不上。

 《不置褒贬的中立立场故事》

巷子里的邻居围过来,七嘴八舌: “老周啊你也别气,小李这孩子天天跑,饭都吃不上热的”——是住2号楼的王阿姨; “不过消防通道不能占啊,你这摊儿往这边挪挪,万一有事咋办”——是退休的张大爷; “小李你也慢着点,这巷子里老人孩子多”——是带孙子遛弯的李奶奶。

 《不置褒贬的中立立场故事》(1)

物业张姐拿着登记本跑过来,没先指责任,蹲下来帮着捡钉子,先碰了碰老周的胳膊:“周师傅,您手没事吧?鞋我帮您擦干净。”又拉过小李的手:“小伙子,手划了?我包里有创可贴,先贴上。”

老周叹了口气:“我这摊儿就占这么点,平时也挪,今天刚摆好……” 小李挠挠头:“姐,我真不是故意的,这单超时要扣5块钱,我跑三单才挣回来……”

张姐站起来拍了拍裤子,把创可贴递给小李:“这样啊,周师傅,您看往楼角那边挪挪?那边有个空地方,不挡消防通道,我跟物业说,给您划个小线,固定在那,没人赶您;小李你这单,我帮你跟客户打个电话,就说路上有点小意外,一般客户也能通融。”

老周看了看楼角,点点头;小李赶紧说“谢谢姐!谢谢周叔!”

后来老周的摊挪到了楼角,边上贴了个小牌子“修鞋老周”;小李每次路过,都会递瓶冰红茶给老周,老周也会给他递个自己种的小番茄。

有时候巷子里有人议论“谁谁谁占了便宜”“谁谁谁不讲理”,总会有人插一句:“先听听两边咋说呗,说不定都有难处。”

原来不置褒贬的中立立场不是站中间和稀泥,是你能看见老周锥子上的老茧,也能看见小李头盔上的汗渍;是不轻易说谁对谁错,先看见每一个人的不容易——就像老周补鞋,不挑鞋的新旧,只看哪里裂了,怎么补能穿得舒服;就像张姐协调,不骂谁粗心,只找个办法让两边都能过得去。

这就是日常中的中立,藏在巷口的修鞋摊里,藏在外卖员的脚步声里,藏在邻居们的一句“先听听”里——没有大道理,却比说谁对谁错更实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