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棠把最后一笔橘色马克笔戳在画纸右下角时,手机屏幕刚好跳到21:47。她盯着那只歪着耳朵的橘猫,手指在微信朋友圈的“发送”按钮上悬了三分钟,最终还是退了出来——上次发的速写被美术群里的“大神”评论“比例错得离谱”,她至今想起都觉得耳朵发烫。

作为学了三个月插画的新手,小棠的画本里藏着一堆“见不得人”的作品:歪脖子的狗、短了腿的兔子、还有这只耳朵像被门挤了的橘猫。她总说“等画得好一点再发”,可“好一点”像个永远够不着的蛋糕,越等越不敢动手。

楼下画室的老周递了杯温热的桂花蜜茶

周五傍晚,小棠抱着画本去楼下买咖啡,路过小区门口的“老周画室”时,门刚好开着。老周坐在藤椅上,手里拿着个青瓷茶杯,见她过来,笑着招了招手:“小棠,进来坐,刚泡的桂花蜜茶。”

小棠犹豫了一下,还是走了进去。画室里飘着松烟墨的味道,墙上贴满了老周的写生:巷口的梧桐树、楼下的早餐摊、还有那只总翻垃圾的橘猫——跟她画的那只一模一样。

“最近画了什么?”老周指了指她怀里的画本。小棠脸一红,慢慢翻开:“就……楼下的橘猫,耳朵画歪了。”老周凑过去看了看,突然笑了:“这猫的眼神很灵,像昨天翻我垃圾桶的那只——你看,它的胡须是翘起来的,像在得意偷了我的鱼干。”

小棠惊讶地抬头:“你怎么知道?我就是昨天看到它偷鱼干才画的!”老周指了指自己的眼睛:“画家的眼睛,就是用来找这些小细节的。”他顿了顿,又说:“明天把这张画贴到画室走廊吧,我给你留个最显眼的位置。”

那张歪耳朵猫被贴在了走廊最中间

周六早上,小棠抱着画纸站在画室走廊里,手心全是汗。走廊的墙上已经贴了不少画:有老周的山水,有张姐的静物,还有几个学画的孩子的蜡笔画。她盯着最中间的空位,咬了咬嘴唇,把画纸贴了上去——用胶带粘了四个角,像给孩子穿了件不合身的衣服。

下午三点,小棠惴惴不安地去取画。刚走到走廊口,就看见老周蹲在她的画前,手里拿着支铅笔,在画纸上画着什么。她轻轻走过去,发现老周在她的歪耳朵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猫耳朵,线条流畅得像流水。

“看,这样调整一下,耳朵就不歪了。”老周抬头,笑着指了指画纸旁边的留言:“张姐说你橘色用得很活,像晒了太阳的毛;楼下的小朋友说,这猫比他画的可爱。”小棠盯着那些留言,手指轻轻碰了碰“像晒了太阳的毛”那几个字,突然鼻子有点酸——她从来没想过,自己的歪耳朵猫,居然能得到这么多夸奖。

原来班门弄斧是给高手递了把尺子

老周把铅笔放下,递给他一杯温热的桂花蜜茶:“我年轻时学画,比你还胆小。有次去美院看展览,我敢在教授面前画素描,结果教授指着我的鼻子说‘你这透视跟没学过一样’。”他笑了笑,又说:“可你知道吗?教授转头就给我画了张示范稿,还说‘你敢画,就是好的’。”

小棠喝了口茶,桂花的香气漫开:“可我怕被嘲笑……”老周摇了摇头:“高手不是怕你班门弄斧,而是怕你不敢拿出来。你不把画摆出来,谁知道你哪里需要改?”他指了指墙上的歪耳朵猫:“你看,这张画的眼神多好,要是你没贴出来,我们怎么会知道?”

那天晚上,小棠把橘猫的画发了朋友圈,配文是“第一次敢把歪耳朵猫拿出来见人”。没过多久,美术群里的“大神”评论:“比例虽然有点问题,但眼神画得很到位,下次可以试试用浅一点的橘色过渡。”小棠盯着那条评论,突然笑了——原来她之前怕的不是嘲笑,而是失去成长的机会。

现在的小棠,每天都会把画贴在画室走廊里。有时候是歪脖子的狗,有时候是短了腿的兔子,有时候是老周拿着青瓷茶杯的样子。她不再怕“班门弄斧”,因为她知道,那些高手的指点,不是嘲笑,而是给她递了一把尺子,让她能量出更远的路。

随机图片

就像老周说的:“新手的勇气,就是敢把歪耳朵猫拿出来见人。因为你不知道,哪一次‘班门弄斧’,会成为你成长的开始。”

班门弄斧新解,新手成长故事,勇气的意义,尝试与反馈,普通人的成长